中国人喜欢饮茶。

有多喜欢?看老舍先生就知道了。

汪曾祺在书里说:老舍先生一天也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的!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茶,应该算是中国人家家户户的寻常物件了,若说某家没有酒是极可能的,但若是没有茶,则机会应该不大。

有句俗话说“七不出,八不归”,很多地方理解为初七或者逢七的日子不能离家外出,初八或者逢八的日子不能回家,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七不出”指的是有七件事没有做好,便不能随便离开家,这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有些地方又管它叫开门七件事。

中国人的厨房是一个神奇的“加工厂”,中国超过半数的美食都是从这里“生产”的。中国的妇女不仅勤劳善良,而且在食物加工上具有独特的创造力。龙井炒虾仁、红茶蒸鲈鱼、铁观音炖鸭、茶香牛肉、茶叶蛋……

中国的茶在品之外,加入食物之中作辅料也能大放异彩,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茶圣陆羽写的《茶经》来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往往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所以对于某些说法我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但对于茶的起源我是比较认可的。因为在我小的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爷爷都会让我喝一杯热的浓茶,基本每次都是“药到病除”。

爷爷告诉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爷爷是最疼我的了,他不会骗我。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在我国,酒和茶往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我看来,窃以为茶比酒更重要,因为我们只听过“以茶代酒”,没有听过“以酒代茶”。

但酒烈,像个不服管教的小野猫,所以喝多了酒往往会误事,这样的例子可太多了。

反观喝茶,你可见喝茶误了事的,没有。

茶就像一位知性温婉的古典女子,有着中国人最梦寐以求但不得的品质——中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中正柔和。所以即便是同为“文人八雅”的“酒”和“茶”,与浓墨笔锋相融,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前者粗狂,后者细腻;前者张扬,后者内敛;前者如矛,后者似盾。

浪漫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的,这是因为“诗祖”屈原就是个浪漫的人。你也许会说,不对,“诗祖”应该是《诗经》的第一位编纂者尹吉甫,好吧,果真如你所说,这个尹吉甫浪不浪漫我就不得而知了,但茶最早入诗,便是《诗经·尔雅‧释木》,能编纂出《诗经》,喜欢茶,应该也是个浪漫的人。

有了这样的文化基因,故而——茶,入诗入词往往能带来文学上最浪漫的化学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烟雨迷蒙之中望着半满的护城河和满城的春花,微微吟道: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只需轻轻一嗅,就会发现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新茶的芳香。

若说“茶会玩”的,还得数李清照,易安居士不仅喜欢饮茶也喜欢赌茶。李、赵夫妇二人在饭后时常坐在一起煮茶。直接喝总是少了些情趣,于是,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每当赵明诚翻书查证时,李清照早已举杯在手,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得知自己回答正确,便高兴地拍手大笑,直笑得茶溅出了杯子,溅湿了裙袂。

后来清代的纳兰性德在《浣溪沙》里面引用了这个典故:“赌书消得泼茶香”。

这个故事不知虐了多少单身的文人雅士。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回到烟雨迷蒙的山村中,几间茅屋可避风雨,不至于像杜甫那般床头屋漏无干处,那真是极惨的。

茅屋里有万卷诗书。

再养上几只鸡,不必去圈着它们,任它们在桑树上,自由地跳来跳去。

我们干嘛呢?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常说:人这一辈子,茶喝明白了,人也就活明白了。

为什么不是酒,我想了一下,酒是喝不明白的,酒越喝只会越糊涂,就像大诗人李白喝完酒稀里糊涂奔向了月亮。

但,茶是能喝明白的。小时候喝茶就是图个新鲜;待到成年,喝茶多是为了应酬;人到中年,喝茶是为了宁神、静气。

再后来,我想——喝茶就是喝茶。这中间的悟和静我是还没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