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指不同传媒或科学家以浅显通俗的形式让普通人群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行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教育。对科学普及存在的一个大的认识误区或者障碍就是认为科普不体现学术水平,不值得科学家去做。实际上,这是忘记了科学家的责任。
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曾经用电解方法分离出钾、钠等碱性金属,在化学上颇有建树,而且,他还发明了安全灯,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煤矿爆炸问题,在科技史上留下了美名。但是人们认为戴维在科学上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发现了弟子法拉第。年仅23岁的戴维当上皇家研究所的教授后,就开始举办通俗化学讲座。他风度翩翩,讲演通俗易懂且饶有风趣,在英国曾风靡一时,经常有上千名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和其他人去听他的讲演。当时在书籍装订公司当学徒的法拉第勤奋好学,有一天他偶然从顾客手中得到一张化学讲座的入场券,去听了讲座,并且听得十分认真,详细地做了笔记。出于对科学的强烈兴趣,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信,并把听课笔记誊正、装订成册寄给了他。法拉第的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戴维。不久,他让法拉第到皇家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当助手,在进一步发现法拉第的超群能力后,又把许多重要实验交给他做,从而使法拉第很快进入了科学前沿。再后来,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被公认为重要科学家。
随着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推进,科学已经跳出了过去的神秘象牙塔。无论是促进科技发展还是社会其他方面,都迫切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就拿现在抗击新冠疫情来说,也是如此。前南开大学校长、世界工程联合会主席龚克曾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实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隔离等科学的社会性措施需要广泛社会支持,而这有赖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即公众科学素养。前两年笔者到清华大学讲课,抽空听了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积极心理学讲座。彭教授说,中国教育存在的大问题之一是不向学生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急、气、烦、怨、怒”,这使笔者脑洞大开。最近,笔者又在网上听了一堂关于如何看待青春期的课。青春期是困扰着无数家庭的难题,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青春期是人生8个阶段中的第五个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有4个诉求,即离开父母、自己做主、寻找伙伴、与众不同。按照心理学理论,科学的认识应该是:叛逆是孩子青春期的必经之路;父母干扰孩子的青春期代价巨大,没有过好青春期的孩子是“巨婴”的主要来源;青春期是检验家庭教育的试金石;青春期是父母自我纠偏的末班车;不叛逆的乖孩子往往受伤害更重,乖孩子往往无兴趣、无特长、无追求,因而缺乏活力,平庸一生。家长如果不是用影响力,而是用控制力来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效果适得其反。
目前,中国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还不高,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信息来源不够多元,对科学规律了解过少,思维容易封闭、僵化、偏执,情绪容易被操弄、煽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人们往往会群情激愤、满屏狂欢、失去理性。缺乏科学的逻辑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扰乱了我们的思想。如果公众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就可以比较客观、冷静地看待发生的事情,使社会更和谐。
张碧晖,1940年生于江西樟树,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院院长、教授。亲身经历参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重要发起人和奠基人之一,曾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是我国最早提出创建科技园区者之一,也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科学园区会议的代表。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武汉市科委主任和中共武汉市委委员。
长期从事科学学、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等领域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代表作有《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科学社会学》《高技术与软科学》《科学学在中国》《笔底春秋——亲历中国科教改革》等,被聘为《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国际系统研究》(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Systems)等杂志编委。2015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学工作者称号,2018年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二届终身成就奖,2020~2021全球华人教育家大会楷模人物奖(中国侨联、凤凰教育发)。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