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明英宗朱祁镇将李贤召来,急切地问道:“爱卿,石亨当日‘夺门’有功,朕这次还想宽恕他,不知爱卿意下如何?””没想到李贤听完此话后,却答道:“陛下您怎么总喜欢用‘夺门’二字,难道‘夺门’是美名吗?”
所谓“夺门”指的是发生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当时英宗夺取了弟弟朱祁钰的皇位,其中曹吉祥、石亨等人功劳最大。英宗为了褒奖有功之臣,对石亨、曹吉祥等人都恩宠倍至,结果这些人得到英宗的宠爱后,竟都飞扬跋扈,全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对于此事,英宗也是看在眼里,有些担心,但因为他们是“夺门”功臣,所以不好说他们,没办法,他只好召见大学士李贤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对于这一情况,李贤也十分焦急,他深知石亨等人的危害,要是皇上总念念不忘他们的“夺门”之功,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英宗对他们极为偏袒,他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所以只得见机行事,于是进宫以后,他试探着对英宗说道:“陛下,您可是一国之君,权力不可下移,所谓主帅无谋,大权旁落,这是最危险的事。您只有独断才行啊。”
然而英宗听完以后,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说道:“朕何尝不知此理呢,但他们都是‘夺门’功臣,我怎能忍心下手?”听了这话以后,李贤知道英宗还在顾念“夺门”之事,心里明白一时很难说动皇上,只能再找机会了,因此只得告辞而出。
不久以后,大同总兵石彪因事被捕入狱,石彪是石亨的侄子,石亨自然脱不了干系,于是他上表谢罪。英宗这次又犯了难,思来想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于是又召来李贤,询问对策。李贤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想趁机向英宗进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宗一见李贤就问道:“石亨有‘夺门’之功,我这次还想在宽恕他,不知爱卿意下如何?”李贤见皇上又提及“夺门”之事,觉得这次必须要把握机会,说服皇上改变对“夺门之变”的看法,这样才能清除奸党。
于是,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怎么总喜欢用‘夺门’二字,难道‘夺门’是美名吗?说‘迎驾’倒可以,但说‘夺门’却是万万不能的。陛下您是顺应天命人意恢复皇位,何必用夺门门!况且,内廷宫门难道是随便就可以夺取的吗!”
李贤看了看英宗,见他听的很认真,于是继续说道:“当日之事,顶多算是侥幸成功而已,假设此事事先败露,石亨等人死了固不足惜,但他们将会把陛下置于何种境地呢!难道他们就没有为此做周密的考虑吗?”英宗听完以后,有所醒悟,连连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贤察言观色,见英宗已有点被打动,于是继续说道:“其实当时也有人以所谓‘夺门’来邀请臣的,但臣却没有答应。”英宗听到这里以后,觉得李贤竟如此坦率,敢当着自己的面这样说,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急忙打断他的话,询问其中缘故。
李贤从容地回答说:“如果景泰皇帝果真像后来那样病重去世,群臣自然会奏请陛下复位。这样做名正言顺,不会引起任何后患和疑虑,何至于‘夺门’!石亨、曹吉祥等人之所以‘夺门’,实际上不过是借陛下复位的理由,给自己谋取富贵罢了,哪里是为宗庙社稷着想呢?”
听完此话以后,英宗顿时豁然开朗,连连说道:“太对了,太对了,果然他们并不简单。”于是,从那天以后,英宗就颁布诏令说:今后一切奏章,都严禁使用‘夺门’二字。因此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提起这两个字。朝野上下都明白了英宗的意思,对石亨、曹吉祥等人也不再那样奉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宗渐渐疏远了石亨、曹吉祥等人。没过多久,石亨就因谋反被逮捕,随即死于狱中。石亨、曹吉祥一党的势力土崩瓦解。当时掌管刑法的官员奏报说,应对石亨等冒功升官的人进行追究,英宗对此事拿不定主意,又召来李贤问道:“此事恐怕牵连的人太多,要惊动得天下人心不安。”
李贤便出主意说:“陛下,不如让这些人自首,免掉其罪,这样罪者得其罚,人心也可安宁。”英宗听后,立刻按照李贤的计谋去办理这件事。结果,冒功升职的四千余人,都主动自首,无一人造反。
毫无疑问,上面李贤所用的方法不是当庭而争的方法。当庭而争的方法可以造成轰动效应,但并非时时处处都是最佳方法。有时,借用一下小人的手段,可能比所谓君子的手段更有效果。当然,因其目的是正义的,手段也会随目的的正义而变成正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