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农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往往都会坚持外出打工。而在建筑工地等行业,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农村老人,跟年轻人一样,挥汗如雨。而这也与城市老人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期,城里老人可能也要“闲不住”了,因为国家在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表示探索适合老年人的灵活就业模式,鼓励“低龄老人”(60~69周岁的老年人口)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跟我们相邻的岛国一样,促进“低龄老人”再就业,确实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也能让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相结合。但是,相对于这个倾向于城市老人的新政,这也不由得让不少网友联想到35岁的“大孩子”的就业问题,以及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行“低龄老人”就业的意义和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补充劳动力。

目前社会的养老主义是80后和90后,但是据专业数据统计,目前5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人,年轻人的养老压力已经骤增。而“低龄老人”就业后,不仅能够补充劳动力资源,而且还能通过他们相互帮助,来转移一部分子女的赡养压力。至少,在年轻人工作时,不用再为家里老人的安全问题担忧。从这一方面来看,“低龄老人”就业,有一定的存在意义。

与此同时,通过“低龄老人”就业,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实际上“站不住脚”。因为老龄化反映的是劳动力人口缺失问题,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招工要求,却将35岁作为了招聘门槛,这在无形中,相当于人为地加剧了劳动力人口的缺失。而且,“百元养老金难养老”,正是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性,显得更重要。

总的来说,“低龄老人”就业,在缓解子女的养老压力上,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相比于靠这部分群体再就业,来缓冲因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人口不足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用工制度,打消35岁就业门槛,来降低年轻人的就业难度,以及扩大农村老人的收入渠道并适当提高农村养老金,反而来得更为实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促进“低龄老人”就业以外,在上述《意见》中,国家还采取了一些配套措施。

为了缓解老人的养老问题,在上述《意见》中,国家决定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从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将逐步由互助式养老所替代。对于农民而言,未来农村养老机构,将成为一种很常见的选择。当地年轻人也可以借机创业。

除此以外,在上述《意见》中,国家表示将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通过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从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对于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国家将从提高农村老人收入方面入手。其中“资产收益扶持”是一个关键,比如,农民用土地入股企业,定期获取分红;进城老人通过有偿退出宅基地,来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养老问题,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目前国家开放了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农民也可以参保,从而获取更高的养老金。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来随着延迟退休制度的完善,农民缴纳灵活就业养老保险的期限也将延长,建议有需要的农民提前做好准备。如果参保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那么达到一定岁数后,还可以领取高龄补贴,建议农民别漏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