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跟我透过口风,想在安徽干出点名堂,正是一个寻锅补,一个要补锅,我看就让他去安徽吧!”。

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为安徽省,就在大家为谁当安徽省省委书记争论时,毛主席一番话,把曾希圣推上了安徽省委主席宝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毛主席对曾希圣如此信任?一是他被誉为“密码之父”,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二是他在皖北治淮期间,作出巨大贡献,第三,则是因为曾希圣在安徽生活工作10余年,对这里有深厚感情,毛主席相信,他一定能造福一方百姓

曾希圣,湖南兴宁人,出身书香门第,7岁入爷爷开设的“黄阳书馆”读书,12岁考入县立宁汉高等小学校,18岁进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此期间,受新文化、新思想熏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

1925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曾希圣又报考黄埔军校,后来进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团指导员、教导团军事队队长等职。

1927年,“七一五”事件爆发,汪精卫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此事儿,让曾希圣义愤填膺,毅然加入共产党。

1930年,在做了一段时间兵运工作后,曾希圣被调到上海,担任中央军委侦查科长,专门负责无线电的侦查及联系,为了更好的为组织服务,曾希圣专门选了20多名同志,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我党最早的地下无线电技术培训班。

可惜的是,这个班并未办多长时间,便遭到破坏,许多学员,也被捕入狱,即便如此,周总理对他这段时间的工作,依旧给予高度评价,说搞情报工作,曾希圣是党内稀有的神人,因为他不仅为组织培养了无线电方面的人才,还与国民党第六军少将师长李明灏打上线,搞到了大量情报,甚至还有军用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4月,顾顺章、向忠发相继背叛革命,中央特科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在这样的局面下,周恩来立即曾希圣等人疏散,几经周转,曾希圣来到江西中央。

初见曾希圣,毛主席表现得很开心,开玩笑道:“我们的队伍里已经有一个希贤,现在又来了一个希圣,共产党有有“贤”有“圣”,国民党可怜喽!”。

事后,曾希圣才知道,这位“希贤”,就是大名鼎鼎的邓小平。

到江西中央后,曾希圣担任红军司令部侦查科长,参与创建军委二局,还担任二局首任局长,这个二局,主要负责情报工作,谭震林、钱壮飞都给他当过副手。

在这一职位上,曾希圣为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提供大量情报,到1933年8月,不到2年时间,便破译敌人100本密码,也因此,曾希圣获得了二等红星奖章

红军长征时,曾希圣又多次截取破译敌军密码,为保证红军长征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结束后,曾希圣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又主持编写《谍报勤务》,1939年4月,被调到重庆,负责南方局的情报工作。

1940年,辗转来到安徽,皖南事变后,担任第七师师政委、皖江区党委书记等职,在此期间,曾希圣与同志们一起努力,到1945年,第七师人数从最初的1900余人,发展到了3万人,解放区的面积,也达到了15万平方公里

解放战争爆发后,曾希圣又带着七师四处征战,职位也步步高升,一直做到解放军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淮海战役之后,曾希圣调到合肥,担任皖北区委(省级)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

1949年8月,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淮河两岸遭遇特大水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第二年夏季,洪水再次降临,淮北20个县,淮南7个县均受灾,990余万人受影响,在天灾面前,许多人都丧失信心,灾民遇到干部,甚至抱头痛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一幕的曾希圣,是心痛不已,早在1949年6月,曾希圣便曾给中央写信,提出鄂豫皖三省共同治淮,可惜,淮河泛滥依旧几百年,再加上1938年,蒋介石曾打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泛滥入淮,造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

1950年8月,曾希圣致电周总理、董必武,再次提出根治淮河的意见,并提出治淮方略,最终,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治淮委员会副主任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当地推迟土改,以工代赈,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淮河渐渐消停。

也是在这场治淮运动中,毛主席看到了曾希圣对安徽深受的感情,这才决定,让他安徽省的首任省长。

曾希圣担任安徽省省长时,安徽省的百姓因为多年水涝灾害,穷困异常,外出乞讨是常有之事,因此被称作乞丐之乡,而曾希圣,则被戏称为“乞丐头子”

为了改变安徽穷困面貌,曾希圣可谓绞尽脑汁,他研究安徽的天文地理、人文水情农业,最终得出结论,想要迅速发展安徽,首先要兴修水利,先恢复和发展安徽的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曾希圣、曾山等人修建了佛子岭水库,1953年,又提出“改种避灾”的方案,改变夏秋两季收成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的种植,到1955年,安徽的粮食产量达到1152.9万吨,比国家计划的,多了258.4万吨

农业发展起来后,曾希圣又花2年时间,将上海的100多家企业,迁到安徽开始发展工业,短短几年,安徽焕然一新。

对于曾希圣做出的成绩,毛主席满意至极,称赞道:“如果我们国家的省委书记,都能像曾希圣这样抓生产力,那么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就大有希望了!”,除此之外,毛主席还专门安排曾希圣在“八大”做专题发言。

1960年,山东出现严重饥荒,为了扭转困难局面,中央任命曾希圣兼任山东省第一书记,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在解决山东的难题后,1961年,回到安徽的曾希圣,又提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当众介绍这种责任制的利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改变,有人认为大有前途,也有人充满忧虑,害怕犯方向路线错误。

见状,曾希圣直截了当道:“只要能使人民渡过难关,我曾希圣,就领着全省人民走这条路!”。

毛主席听到消息后,并不是很赞同曾希圣的做法,但当时全国农村灾情严重,只能让试试看,说道:“你们实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儿。”。

得到毛主席的认可,曾希圣立刻行动,可没过多久,毛主席托人捎来话,说是“责任田”只能小范围实验,不要大搞。

这一举动,让曾希圣陷入两难,因为刚让百姓尝到责任田的甜头,这时候又要退回去,必定会伤害到农民积极性。

为了促成此事儿,曾希圣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可惜,毛主席没有回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后,毛主席南方视察会北京时,还特意看了“责任田”,对曾希圣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

于是,“责任田”在安徽迅速推广,当年,全省粮食产量,就达到了900多万吨,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外流人员回乡,城乡再也没有逃荒的现象,百姓把“责任田”称作“救命田”。

然而,正当责任田在安徽如火如荼进行时,出事情了,因为大跃进中的“五风”,曾希圣受到批判,“责任田”也因此被扣上很多帽子。

对此,曾希圣毫不畏惧,他坚持认为,“责任田”的方向没有错,关键时候,毛主席站了出来,替曾希圣说话:“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杀头之议,不要再提了!”。

饶是如此,曾希圣还是离开了主政10余年的安徽,担任华东局第二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浩劫来临,因为“责任田”的事情,曾希圣受到严重冲击,这对已经60多岁的曾希圣,身体和心灵造成极大伤害,不幸患上癌症

1968年,曾希圣黯然离世,罹难之时,年仅64岁,直到10年后,才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