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就是中药的意思,原是中医里面的术语,一般记载中药的书喜欢用这两个字,如《神农本草经》等。唐朝的名臣张说,别出心裁的把这两个字用在了自己的散文题目中,这篇文章叫《钱本草》,共计不足200字,却把金钱写得活灵活现,堪称一绝。

到了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慧日文雅禅师,模仿张说的《钱本草》,写了一篇《禅本草》,把禅作为拯救人生、获得慧命的一味奇药。一个是写金钱,一个是写修心,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我们把这两篇文章合起来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间很多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永远不知满足。这种对金钱永远无止境的贪欲,可以说是一种欲望之火,如果没有适当的节制,很容易玩火自焚;而禅讲的是不二之门,犹如清凉药,可以为陷于金钱而不能自拔的人去去火。

下面我们就把这两篇文章合起来比较阅读,两篇文章都不长,先看原文:

钱本草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禅本草

禅,味甘,性凉,安心脏,祛邪气,辟雍滞,通血脉,清神益志,驻颜色,除烦恼,去秽恶,善解诸毒,能调众病。药生人间,但有大小、皮肉、骨髓、精粗之异,获其精者为良。故凡圣尊卑悉能疗之。余者多于丛林中吟风咏月。世有徒辈多采声壳为药食者,误人性命。幽通密显,非证者莫识。不假修炼,炮制一服,脱其苦恼,如缚发解,其功若袖,令人长寿。故佛祖以此药疗一切众生病,号大医王,若世明灯,破诸执暗。所虑迷乱幽蔽,不信病在膏肓,妄染神鬼,流浪生死者,不可救焉。伤哉!

这两篇文字都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不翻译成白话了。我们如果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还是蛮有意思的。钱和禅,都是味甘,可见客观来讲,这两样东西都是好东西,无所谓好坏,关键是怎么用。如果用法得当,都是有益的。

钱可以让人支配无尽的资源,有了钱,天下的商品,只要是有定价的,都可以买来。所以钱可以让人延年益寿,可以帮人解困,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钱是无所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个人一旦有了钱,就好像有了神奇的力量。

钱象征众生对世间酒色财气的贪恋,是一种不断得到的心态。而禅则是“性凉”,行的是平常心,随缘住世,既不故作清高,也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一种超脱的自在清凉心境。所以禅可以安心脏,祛邪气,辟雍滞,通血脉,等等,总之可以医众生之病。

但是钱大热,有毒。对待钱,最忌讳貔貅一样的心态,也就是说只知道进不知道出。相传貔貅吞万物而不泻,一个人挣钱,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便是文章中所说的“积而不散”,容易有水火盗贼之类的灾难发生。积而不散是大病,但散而不积也不行,一积一散方可谓之道。

张说在文章中还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世人对于金钱的态度。总的来说,贪心一生,金钱便成了毒药,结果是热火攻心,弱志伤神。如果能取舍合宜,舍得平衡,金钱便是润滑剂,可以帮助自己做各种有益的事情,哪怕是修道,也是需要金钱的,否则吃穿便是一大问题,更别说置办其它东西。

《钱本草》写的是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入世法。一个人如果积极入世,最离不开的就是金钱。但这个东西是猛药,服用时需要适量,不宜大量服用,否则会丧失心智,伤其神志。世间法讲究的是一个阴阳平衡,处处都要遵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平衡法则。金钱之道也不例外,所以才说一积一散谓之道。

《禅本草》写的是出世法,出世法以无住为本。作者认为释迦牟尼是大医王,为救众生之病,传禅门一法,也可以说是一味药,能善解诸毒。《钱本草》里说钱“大热,有毒”,而禅正可以疗此毒。

这里所说的毒,其实就是贪嗔痴,一个“钱”字,能把人性最深处的贪嗔痴三毒勾出来。如果往而不返,不知无为法,三毒将会逐渐侵人心智,使人在我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禅可以清神益智、让人于贪嗔痴的苦海中超脱出来。

《钱本草》以儒家仁义礼智信”来约束世人对于金钱的态度,但如果光有这些,作用有限,这也是儒家的心病。为什么很多人批评儒家是伪道学?其实就是因为很多人虽然也知道仁义礼智信,但一遇到“金钱”这个神奇的东西便失了心智,用张说的话来说就是“污贤达”。

嘴上大谈仁义礼智信,背地里却贪嗔痴三毒并发,不可救药。究其原因,做学问如果不能通达无为法,不能穷根究源,小是小非面前还能站得住,一到大是大非便乱了阵脚。有人做小官的时候非常清廉,但越往后走越变了样,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真要把有为法做好,首先要通相应的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如此,我们走着走着便忘了初心。大家都说人生要随时清零,这便是一种无为法。《禅本草》的作者也谈到了这种现象,他说“世有徒辈多采声壳为药食者,误人性命”,便是指那些只学了点皮毛,不能穷根究源的。

那么儒家的学问有问题吗?也不能这么说,儒家走的是刚猛的路子,以乾德为主,对人的根器要求很高,更多讲的是如何提起来,今天的人一般很难做到。如果根器不够,走着走着便会迷失在世间的五欲中而不能自拔。但禅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真正的禅虽然是铜墙铁壁,但它毕竟是佛家一脉,还有很多方便。

佛家讲普度众生,虽然不是单讲放下,但讲放下的比较多,犹如清凉药,可以让那些迷失在金钱之中的人放下内心的执着。最大的病是心病,是内心的执着,禅是一味良药,味甘,性凉,可以灭却心头五欲之火。

《钱本草》、《禅本草》,没事的时候多读一读,就基本知道出世法与入世法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