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五·四"退潮的时候,大批作家内心都充斥着追求与颓废的矛盾,风雨凄凄,鸡鸣胶胶,多多少少都有一种成熟、落寞、感伤的心境。这种心境,即所谓“中年心态"。其中,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尤为明显,他的名篇《背影》就是在这种“中年心态”下细嚼了家道的衰败,父亲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对朱无微不至的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背影》——橘子里的父爱

1925年,现代作家朱自清在回忆性散文历史上划下了经典的一笔——《背影》。这篇散文写的是朱自清离开南京乘车到北京大学,朱自清的父亲对外人送儿子去坐车不放心,于是亲自送儿子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故事。在朱自清先生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便是朱父给他买橘子的时候在铁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作用十分朴素的语言,把朱父对他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十分感动。散文从平凡的故事中,呈现出父亲对他关怀和爱护的不平凡。

1.朱自清有感父爱写作《背影》

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了,就在同时,朱父在徐州烟酒公卖局担任局长的差使也卸任了。丧事办完之后,父子一起到了南京,朱父送朱自清上火车北去,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种特定的场合下,朱父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和爱护,使朱自清特别温暖,这一幕经久不衰,并且在几年之后,朱每次想起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影子都会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之中”,使他久久不能忘怀。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下了这篇散文。

2.《背影》的思想内容与历史意义

《背影》通过一种清新脱俗的角度,展现了在旧道德观念退出历史舞台时,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中那最动人、最真诚的天伦的觉醒。人们首次在这觉醒面前真正占有自己的情感、表露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背影》的出版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影响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平和冲淡、情真意切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并且争相模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背影》中的“中年心态”对朱自清先生文学的影响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从《绿》《歌声》的鲜亮清丽到《背影》的平实自然、简洁,“中年心态”慢慢浮出岁月的光晕,《背影》里字里行间充斥着这种味道,不论是朱自清自身,还是他的儿女们,或深有体会,或身受影响,虽然大家心照不宣,但它就像会说话的一双眼睛,任谁也无法掩饰。

1.“中年心态”流露于字里行间

《背影》全文平白如话,娓娓道来,览毕掩文垂首,不论是都会黯然伤神。其中,朱自清先生的中年心态,让他在字里行间总是带着一些愧疚,一些对自己年少无知、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自责。“我心里暗笑他迂,他们只认得钱, 托他们真是白托!……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

类似的忏悔在朱自清另外一篇名文《儿女》中就更加明显了。“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醋,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这种忏悔固然是由于朱自清人到中年,心灵成熟,家庭儿女意识的增强。但更多的,恐怕与此时作者正低首徘徊的心境有关。在经历了五·四”的凌厉暴躁、飞扬跋扈之后,浮心如潮水般退却,扪心自问:自身又将何去何从?时代的路又在何方?过去的摇旗呐喊是否全是白费?朱自清先生不由一一地沉思,对过去的自己细细的反省、细细的思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中年心态”对朱自清先生文笔的影响

淡泊、澄明的中年心态还影响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笔。同《绿》《歌声》鲜亮清丽的文字不同,摆在我们面前的《背影》带着氤氳水气仿佛沧海桑田变换后的一股清流,一清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此外别无他物。又好似释迦合十时那一声“善哉”,充斥着对人生的某种悲悯。白马湖边的杯酒,秦淮河上的灯影,几年奔散几年离合,世事浮沉眼见得家道败落,国事堪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忍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纷扰于心。正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剪不断理还乱的时代,更堪忧的是老父远到而来的的一封书信写到,连写信提笔已有诸多不便,大约离去世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揽一已之心于天下,不由情郁于心,奔泄而外。正如文天样在自叙诗中说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背影》之中,除了亲情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家国之叹、身世之感。

三、《背影》中的“中年心态”在当代社会下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转眼已经到了21世纪,岁月和命运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雕琢,每个人都会面临“中年心态”,我们不可能永远年轻着,但我们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不应满足于怀旧和安稳,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1.“中年心态”相比“中年危机”而言,谁更可怕?

社会上,一直有“中年危机”的这种说法,那么什么是“中年危机”?“中年危机”是指在现代社会情形下,当人的年龄到中年时,其实并非“不惑”,而是需要面临更多更大的困惑,不仅容易产生行为及生理上的不适应,而且还有心理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压力山大”,经常担忧人生可能经历的家庭、婚姻、事业、健康等各种危机和关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于,“中年危机”有向年轻人延伸的趋势。从“1989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34岁的老来得子”,再到“1992年出生的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等等,一段时间来社会乃至学术界上出现的种种议题,尽管有些夸张或者矫情,但也多多少少说明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于大多年轻人而言,很大程度上不认可人到中年的这种说法,但是在一些人身上,“青春染暮气”的情况正在泛滥,有些人甚至感叹“累觉不爱”,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从根本上来讲,“中年危机”是一种危机意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危机意识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的精神品质。罗兰说过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勇气的灯,一盏是希望的灯。有了这两盏灯,我们就不用惧怕海上的风涛和黑暗的险恶了”。倘若“中年危机”指向的是珍惜时间,珍惜当下,以更努力的姿态面对未来,这样的“中年危机”也可以算是一件好事。

现实中可以经常看到,一些人虽已中年,但依旧澎湃着年轻人的激情,依旧有着淋漓的正气,依旧在梦想的道路上拼搏前行。反观一些人,尽管年纪轻轻,向上拼搏的蓬勃朝气早已不再,反而沾染上了安逸的暮气。这是典型的“中年心态”成长在年轻人的身上,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危机

屠呦呦在斩获诺贝尔奖后曾经说过,不要只贪恋生活的安静,应该有面对电闪雷鸣后暴风雨的勇气。这是一位过来人对年轻人的忠告。没有人能永保青春,但永远有人正值青春。第一个“青春”指向的是生理,第二个人“青春”指向的是心理。对于年轻人而言,不论怎样,都不应该失去年轻的心态,无论怎样,都不应该丢弃向未来奋进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为什么中年人甘于沉浸在中年心态,于怀旧中沉湎,于安稳的生活现状得到满足?

原因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多数中年人经过前几十年的艰苦打拼,积累下了比较充足的财产,整个生活状况已经有了稳定的基盘,基本保障绰绰有余,向上的动力自然而然降低了很多。多数人更倾向于保住自己现有的生活,而缺乏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能力,再往上走不能轻易承受挑战和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生活的收益可能无法弥补那些转瞬间失去的东西,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对现有的基盘造成威胁。既然在往高走未必幸福,小日子过得也算美满,那么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愿奋斗、乐得怀旧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中年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中年心态是所有身处中产阶级的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的一种心态,中产阶级的人需要这碗“心灵鸡汤”来怀旧,来寻求生命的平淡,寻求精神上的欣慰,缓解心中的压力和困扰,社会稳定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这种心态的,就像港人常说的一句话:人人老老实实做好一份工。这种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年人来说,他们是十分现实的,在职场的自我稳定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年中产群通常会有的心态。客观来看,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难免遇到的。

但这种心态在社会上广泛存在是不好的。中年人也应该不断地奋斗进取,应该经常的学习,心中应该时刻怀着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倘若长期沉浸在怀旧之中,满足安稳的现实状况肯定会会影响中年人的信心。中年人是社会的重要力量,仍然需要洪水猛兽般的那种劲头,那种充满创造激情和拼搏奋斗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政绩证明了祖国的光速发展,这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奋斗向上的精神和一切向前看的劲头。今天,中国的发展还没达到巅峰,中年心态蔓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应当提倡激流勇进、不断开拓的精神,敢于做探实干家和冒险家,敢于踏上航海征程去发现新大陆,保持自我更新自我革命的状态,尽管这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四、总结

南宋的蒋捷有一句凄婉的词,恰是这种“中年心态”最好的注脚:“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灯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确如此,中年的那种沧桑,已经不可能再登少年歌台似红袖那般的风流俊赏,反而更贴近于江中孤舟听雨,阴郁中透出一份沉静、练达。我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成为白话“美文”的经典,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由于平淡朴素的文字中流露出的那份成熟、落寞的心境,它长久地感染着每一个曾在失意中孤独听雨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孙拥军 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近三十年解读史

2.张颐武 面对中年心态

3.毛建国 “中年心态”比“中年危机”更可怕

4.金鹏 浅谈《背影》中的中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