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窗外,冷飕飕的风儿,呼呼地尖叫着,那棵光秃秃的椿树,活像一个秃头老人,经受不住寒风的袭击,在瑟瑟发抖。这一刻,我的内心世界却温暖如春。因为,我手里有一朵清雅俏丽的花儿——《待到梨花落》(天津人民出版社)。这朵花儿,是《中国现代文化报》副总编、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主席卢小夫,精心培育的。

有幸与卢小夫结识,是2018年8月。第一次谋面,是2019年10月14日。那天,我们一见如故,合影留念,倍感亲近。他把我们的合影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上面写有简短文字:“和网上相望已久的大哥,今天相见了。”话语虽少,却情深谊浓。闲暇之余,我们经常在微信上聊天,无关名利,有关情谊。

其实,我收到这朵花儿的时间,是在植树节后的第3天,断断续续读完,也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本想尽早写点什么,却感到怎么也抓不住作品的“魂”,迟迟未敢动笔。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卢小夫,他坦诚地说:“是的,我因爱写诗,很多构思虚虚实实,情感也一样,很多是通过景物衬托出来的。”一语点醒梦中人。我细细琢磨,深深领悟,其作品确实具有浓郁的诗性语言特色。

顺着目录,我首先阅读的是每一辑的题记,5辑中的题记,全部是一首短章小诗作。现抄录如下:

《叶落纷纷》——

落花流水春去也。

花开过要瘦,叶青过要黄。

世间的万物,又有谁能逃过季节的更替?

《临水登山》——

有的三步一拜,用全身丈量着与佛的距离。

用额头磕响大地,想让佛祖听到他们声声的祷告。

《东海扬尘》——

手术室里的人早已撕尽了我的尊严,

风都可以吹走盖着我的遮羞布。

病中的我,却还跟孔乙已的想法一样,

要做一个强者,要穿着长衫站着喝赊来的酒哩。

《倦鸟知返》——

炊烟。

我儿时讨厌的炊烟,

我曾经发誓要远离的炊烟,如今真的远离了我。

《寸草春晖》——

一草一木,尚可以逢春再发,

而我的昨天在哪里?我的父母呢?

如一片树叶飘落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真是江山是主,人是客啊。

记得,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刘畅,在《浅谈卢小夫及其散文作品》一文中写道:“小夫是个‘快枪手’,一旦有创作计划,灵感迸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气呵成,畅快淋漓。”我认同这样的评价,卢小夫才华横溢,创作灵感处处有,信手拈来皆文章,散文、杂文、小说、诗、词、赋、铭、报告文学等文体,均有涉猎。上述题记,就是他依照事物的本源,经由诗性浸润所生发出来的文字,极具冲击力。他的散文语言,体现着诗歌本质上的跳跃性与写意性相结合的技巧,足以洞见其对生活、对世间万物,一种坦然智慧的诠释和解读。书中的许多作品,简直就是如歌的行板,给我一种诗性余味的绝妙享受,醉了身心、醉了岁月!

本文作者与卢小夫合影

捧读书中第一篇《踏雪思梅》,字里行间,呈现出来的就是浓郁的诗性语言特色。“雪走得是如此的匆忙,独剩我彷徨。”“人间的情爱,又何曾不是一场雪呢?来时如痴如醉,缠缠绵绵;散时凄凄凉凉,无踪无影了。”“她许下的承诺,一夜之间就让天地动容,所有的情怀,只为了那一个经年的等待。”“四野无人,茫茫的雪地,只有我俩在相拥世界。”“爱若盛开,只需一朵,就会醉了季节,醉了欢乐流光。”“就在一盏路灯下,在山峰里,我们不厌其烦说着:我爱你……”“雪还在不停、不停地飘下,染白了这一座山,却无法染白我们之间那一泓奔腾的泉流啊。”“昔日的那朵梅花,今夜应开在何方?漫舞的雪花,此时又在谁的窗前飞舞?”“再回首,那一场雪走了。她融化了,融化在我踏雪思梅的望眼里。”爱,本身就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如若用诗性的语言表达爱意,不就更加浪漫了吗?上海作家李国文说:“凡文人,无不具有一点浪漫气质。浪漫,成就文人,越浪漫,越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人。”所以,我要说,卢小夫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真正文人。从书面上看,他踏的是雪,思的是梅。可我总有一种感觉,他踏的是一场雪,思的是一个人。他用浪漫主义加现实主义的手法,把爱的忧伤、爱的深沉、爱的真切、爱的坦然,统统浓缩在诗情画意里,在传递爱意中,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启迪着读者的心智。如此把抒情散文当画画创作的方式,需要的是技巧、想象和睿智。

《待到梨花落》一文,犹如一篇悠悠情怀的散文诗章。开头,卢小夫就如此描写:“风柔了,树叶嫩了,花儿开了。一夜春风拂过江南,所有垄垄亩亩绿油油的,软软绵绵直油遍了我的心田。暖风拂动柳枝,拂动小草,拂动清波,拂在我的脸庞,通身渐渐热乎起来。”三个“了”、三个“拂动”,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有效拓展和深化了作品的诗性,彰显了其情绪饱满、精神昂扬的状态。紧接着,他又生动地描写道:“这薰衣草般的季节,是从最粗的那根枝桠的第一个春天里走来,从岁月的岩石缝里长出的第一根根须里走来,是从原野沉睡的梦里走来,从干涸的河床开始漫涨的春潮里走来,是单纯的、迷糊的、骚动的、痴情的,全部都已经告别了,走丢了,走过了漫长的冬季,又萌动在这个四月。”四个“从”、四个“的”、三个“了”的排比,气势恢宏,层层递进,将景物诗性描写得活色生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令人迷醉。他表情达意的方式是直接的,从来不会遮遮掩掩,却用词“优雅”、意境“奇妙”、意象“深邃”。“四月,我在风中曾作过无数的期盼,把梨花盛开的心思,交付与迎面而来的飒飒。”这是一种意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篇幅不长,诗性语言却俯拾皆是。读着那诗性的语言,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故乡的梨园,眼前幻化出陪着父母,游梨园、赏梨花的情景,眼眶不禁湿润了。

《初冬遇银杏》的着墨,独具诗性。“一道炫目的光晕电到,随风灼痛了我的眼睛,像一座座金灿灿的山,堆积着金黄,朝上一个劲地簇拥。走近,是一片片黄透透的扇形叶子,如坠坠欲滴的乳汁,又如迎风招手的微笑。啊,在这个水已瘦、木已枯的季节,我竟遇见了如此美丽的银杏树。我的心,瞬间惊喜于惶恐之中,激荡在冰湖之下。蓦地感觉到岁月未曾苍老,寒风并不那么凌厉。”“我张开了拥抱的双手,好想把一树金黄揽入……只是轻轻地捧起几片掉落的黄叶,但又担心捧的力度,怕伤了它的菱角。醉里赏景,词如泉涌。我忘却了岁月的蹉跎,忘了今夕何夕,忘了季已凋敝。”寥寥数语,一幅美轮美奂的初冬遇银杏的风景画卷,便诗性地跃然纸上,令我心旷神怡,惬意无比。一个喜欢在婉约、空灵、浪漫、成熟、诗意的景象里,独自漫步的文人形象,矗立在我的眼前。

《愁在今秋》一文,亦富有诗性,且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开头一句,是拟人化描写:“秋来了,她拉了一下我的衣角,送来了一阵熟悉的凉风。”一个动词“拉”字,让风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紧接着,多处采用了排比句:“假如那年我们不曾相遇,你的季节不会停留在秋;假如那年此刻不遇,今夜你的月光不会挂在树梢;假如那年此月此日此刻,我不曾对你信誓旦旦说要白头偕老,也许你的丝依旧。”“把盏凄然北望。醉了我,瘦了谁?瘦了春秋,瘦了黄花,瘦了秋水寒波。”“哪怕天涯,哪怕山重水复,哪怕穿越千年,就让我见见你吧,别躲着我。”于是,便浓厚了语势与语言的气氛,使作品的节奏感增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文中还采用了借代手法:“秋来了,待我去追寻,还是不见其模样。多么温柔的你呀,我感觉到了你的吻,印在我的脸上,沁入了我的心房……”一个“吻”字,一个“印”字,一个“沁”字,便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升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作品结尾,采用的是夸张手法:“愁,连于心,始于秋。千年已过,我的心一直和你在一起。”这些诗性的夸张文字,引起我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作品首尾呼应,总结、升华,有效表达了作品的主体思想,具有诗性的幽默感和哲理性。

卢小夫赠送本文作品集作者扉页签字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是一路人,就不会在一个语言系统里。”我觉得,此言甚是。知心的话儿,不必说给不懂的人。不懂已是伤害,如果是不屑,便是亵渎了。谈到作品的风格,卢小夫说:“您和我风格不同,您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步一步、慢火细熬煮出来的。您的文字精准、干净、整洁,让人读起来轻松愉悦。好比一个实在人做的事,可靠踏实,让人相信。要做到文章干净这一点,很难的,很多人做不到。但两种不同风格的写作,其目的一样,完整表达所述人事的故事情节。用心写文,情发乎于心,达到打动读者的效果。”咀嚼着这段话,我从心里发出感叹:“知我者,小夫也!”他还直言不讳地说:“有人写文写成大咖,有人写文写成会长,有人写文写成名编,只有您写文写成了大哥!一声大哥,这是给您最高的荣誉;一声大哥,不但包含了您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您的文品和人品的认可!”听到这话,我心花怒放地说:“我享受这样的称呼,在文学圈里,除了极少数的文友叫我老弟外,其他的人均喊我大哥。一声大哥,万千情愫啊!”我始终认为,带着真性情生活和写文,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在交往朋友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真性情”:怀真情、讲真话、办真事、掏真心。在这方面,我与卢小夫有着共识。我最喜欢他的地方,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性情耿直的品性。面对俗世红尘,人间百态,他总爱仗义执言,掏心窝子里的话:“有的人自己不去做善事,还说出一堆堆的理由来贬低你的行为,总爱揪着那些被救济的人的可恶之处。邪恶会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尘土飞扬,日月无光。”(《善我》)言语之间,洋溢着他对不善之人的“痛恨”,对弱势群体的“怜悯”,真切似画,清隽如诗。面对现实生活,他总爱吐露“真情”:“如今的年,不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了,什么好揪心了,像一朵温室里的花,没有了对雨露,对朝阳的渴望。像一首打油诗,不管怎么去读,也读不出其味道,也像一首故弄玄虚的超意象的诗,虽有很多的意象,就是触动不了我平静的心湖。”(《年》)这种诗性的率真语言,恰如一块巨石,投入我的心湖,溅起一朵朵浪花,激起一层层波澜。在这样弥漫着诗性的作品里,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官话,有的只是心灵独语、真情剖白、基因赓续、精神守望!

阅读卢小夫的作品,我似乎感知到,他最惬意的事儿,

就是静静地劳作在自己诗性的文字田园里,守一片落叶、品一块石头、悟一粒微尘、写一个人物、抒一种情愫。无论是《落叶怨》里:“为了一份痴痴的思念,我把情书铺满了青石板路;为等着你的到来,我早早地把浓荫撑起,想给你一个浪漫的惊喜。”还是《我从黄河边捡回了一块石头》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我的头发苍苍,当我的皮肤黄黄,当我的额头流出一道道的沟沟壑壑,当千年万年后,我的躯体也变成了化石,我就成了黄河,我就是黄河。”无论是《我烧死了窗台上的蚂蚁》里:“活着的是生命,死了的就是尘埃。”还是《姚爹》里:“只要你活着一天,只要你有一片立锥之地,那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的财产,就是你的尊严。”无论是《父亲》里:“先人已矣,不复归兮。父亲已经走了好多年,我拿什么去想象?”还是《煤油灯下的妈妈》里:“那时的妈妈有一张俊俏的脸庞,一双水灵的眼睛。几十年走来,就浓缩成这个样子……”在他的笔下,一切人和事都变得诗性与灵性十足,徜徉其中,我感受到无边无际的诗情画意,汲取到无穷无尽的精神养分。

当代学者陈剑晖认为,诗性“是一种难以把握,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社会生活、自然状态和精神感觉的复合体”。我从《待到梨花落》这本散文集里,品出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独特的诗性魅力!

往事悠然诗性间。在美好的时光,遇见美好的文字,我的心中流淌着一条诗性漫溢的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