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仙旧题 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重修五仙祠记碑 北宋政和四年(11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广州“归德”城门石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面效果图

《广府金石录》正式出版

历代广府地区对金石研究也不少,尽管清代之前少有专著,但入清后金石著述颇丰。例如翁方纲《粤东金石略》,吴荣光《筠清馆金石文字》,汪兆镛《番禺金石志》、《岭南金石拓本》等。而日前由高旭红、陈鸿钧著的《广府金石录》正式出版,该书首次收录了王阳明为湛若水的父亲湛瑛撰书的墓碑,全面地梳理了1911年以前,遗存在广府地区的多达800余种金石文献。

著名学者王贵忱评价此书,“图文并举,兼有考略,多有超迈前人者。”作为作者之一,岭南文史专家高旭红接受收藏周刊专访,深入分享了广府金石遗迹的特点与影响。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金石遗存品类多,数量丰

涵盖广府文化之不同时期

收藏周刊:广府金石遗存首先有哪些显性特征?

高旭红:时间跨度长,种类丰赡。广府金石遗存品类多,数量丰,涵盖广府文化之不同时期。本地区出土金石遗存,时间最早者可溯至先秦时期。从数量看,碑刻尤富;从年代看,唐前较少,宋始大增,明清及民国时则极为宏富。从种类看,则有宫署、宗教、学宫、官衙、祠堂、行业会馆、谕示、禁约、摩崖石刻、园林景观、墓志铭表、钟鼎彝器、玺印、玉器、镜鉴、泉币、兵符、砖瓦、封泥、陶文、简牍等多种,尤以宫署、墓志、宗教、祠堂、景观类为夥。

收藏周刊:从本土文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广府金石遗存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高旭红:秦汉以来,广州先后有南越、南汉、南明三个地方封建政权(史称“三南”政权),南越国、南汉国宫署和墓葬,历代官府、学宫以及祠堂书院、行业会馆等多集于此,政治类、经济类、官署类、学府类的金石遗存丰富,与广府区域地位及历史发展脉络相契合,地方特色亦颇明显。

南越国、南汉国金石遗存最具代表性。南越国宫署出土之“万岁”瓦当、木简、陶文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玺印、铜器等,皆为南越国时期遗珍。南汉时期则有出土于康陵之南汉高祖刘龑墓志《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出土于南汉昌华苑遗址之“芳华苑”铭文铁花盆等,皆为南汉国珍贵金石遗存。民国时期,为纪念南明绍武帝而立的《明绍武帝臣冢记》《明绍武君臣冢重修碑》,则记载南明绍武王朝于广州建都之短暂历史。官衙金石遗存,有元代《广州市舶提举司残碑》,明代《理问所重修记》《重修理问所记》等,尽显广府作为岭南政治中心之地位。

明清时期,广府地区宗族制度发展成熟,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活动极普遍,各姓祠堂、合族祠、家族书院数量众多,遍布各处。其祠堂碑记数量较多,多有广府家族礼制、谱牒等内容。如白云区红星村宣抚使祠《亭冈黄氏祠堂之记》、越秀区流水井何家祠《庐江书院碑记》、惠福路青云书院《梁氏先贤千乘侯家庙碑记》等。

南越文王墓铜鼎为文化相融合之例证

收藏周刊:广府地区古来多文化交融,通过金石遗存是否也能看出来自不同文化的痕迹?

高旭红:南越文王墓出土了九件有铭文的铜鼎,包括越式鼎及汉式鼎,其中一件汉式铜鼎,盖上刻“蕃禺,少内”,腹壁处刻“蕃,少内,一斗二升少半”;一件越式铜鼎,盘口墨书“蕃禺□”;一件越式铜鼎,口沿内刻“少内,蕃,一斗一升”。铭文中“蕃禺”为广州古称,秦汉时为南海郡郡治。“少内”,乃汉时管理宫廷内库房官,战国秦国即置有此官职。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两款铜鼎为古南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之例证。

广府人兼容、务实的特性,使各大宗教于此间广泛交流传播,并实现中国化发展。道教观庙,如南海神庙有唐代韩愈所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详述岭南节度使孔戣连续三年亲祀南海神之事,“海事”一词,最早见于此碑。宋元丰二年(1079)所立之《重修天庆观记》,则载三佛齐(范围在今苏门答腊岛一带)地华迦罗捐资修建天庆观之经过,证当时广府与东南亚商贸往来之情形。宋政和四年(1114)五仙观刻立之《广州重修五仙祠记》,则为现存最早记载广州城以五羊得名由来之碑刻

买地券显南汉书法水平

收藏周刊:金石遗存,对广府书法发展反映几何?

高旭红:广府书法艺术之渊源,上可溯先秦,至汉代成熟。南越王宫遗址、南越文王墓及其他秦汉墓器物铭文甚夥;魏晋南北朝、隋唐书法,则多体现于石刻、砖文、镜鉴中,如隋代《王夫人碑》《宁贙碑》《刘猛进碑》《徐智竦碑》,唐代《许夫人碑》《唐故顺政郡君许夫人墓志铭》《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堪称典范。南汉书法承袭汉唐圭臬,康陵《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光孝寺东西铁塔铭,以及几方南汉买地券等,尽显南汉时期书法艺术水平。

宋元时期,广府书坛再开新境,以药洲石刻、广州天庆观钟铭、铜壶滴漏刻铭、张弘范残碑等为其代表。

明清时期书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大放异彩,从摩崖石刻及各类碑石书法中可见其受金石学影响颇深,如东皋关帝庙钟鼎铭、“归德”城门石额、越秀山《镇海楼记》、白云山《粤岳祠记》、海山仙馆之尺素遗芬等。

汉代之前篆书居多 明清篆隶行楷各体兼备

收藏周刊:能否梳理不同时代,不同类别金石的书体特征?

高旭红:以书体论,汉代之前篆书居多,如:出土于广州南越文王墓,有“王四年相邦张义”等字的青铜戈铭,出土于广州区庄螺岗秦墓的“十四年属邦工□蕺丞□□□”青铜戈铭、出土于广州西村秦墓、烙有小篆“蕃禺”之漆奁。南越国时期及汉代,则以隶书居多,如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之木简、石刻。隋唐宋元时期,以楷书居多,如广府现存几方隋唐墓碑、南海神庙及药洲遗址中宋元石刻。明清及民国,则篆隶行楷各体兼备,如广雅书院几方碑刻。在类型上,青铜彝器、镜鉴、泉币、兵符、玺印、砖瓦、封泥、碑石之额首文字,以篆书居多,木简、墨书上文字以隶书居多,普通碑刻则以楷书、行书居多。

收藏周刊:如果从书学价值上谈,您认为如何?

高旭红:广府金石所展现之书学价值,实可供人赏鉴。真、草、隶、篆、行等书体兼备,如南越国、汉代印玺之精美,堪称广府书法篆刻之典范。五仙观之宋代《古仙旧题》,一碑具三种书体,其草书,笔走龙蛇,意态横出,堪称岭南书法史上的狂草名品;苏东坡《六榕》、米元章《九曜石诗》、陈白沙《浴日亭追次东坡韵》、伊秉绶《粤岳祠记》、康有为《石君星巢墓志铭》等,皆为名家书迹,可资耽翰墨者赏鉴。

高旭红

字潜光,号半半堂主。任职于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吉林延吉人,祖籍安徽寿县。研究方向为金石学、诗词、岭南文史。著有《广府金石录》、《药洲石刻》、《越秀碑刻》、《五仙观金石》、《五仙观历代诗词文赋选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