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毛泽东拖着病体,签发了重要的“1号文件”。

其中内容有两条。第一条: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这在很多人预计之中。

可第二条出乎许多人意料:由陈锡联暂代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一时间传言甚嚣尘上:陈锡联“夺”权了!引起许多风言风语。逼得邓小平都出来帮他解围。

那么,陈锡联到底是谁呢?主席又为什么突然把军权给他?

一、面对红军,陈锡联说道:“我要当红军,我要当人,我不当地主家的畜生。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一个农村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从小也很受宠,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去。

可在陈锡联3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了。家中失去壮劳力,母亲起早贪黑,一人拉扯3个孩子,家里一下变得艰难不已。

陈锡联也从小跟着两个姐姐做工,姐姐们打谷,他便帮着在一旁剥穗。

等到他再长大一些,便被送去地主家做包身工,靠放牛耕田换得每天的口粮。陈锡联深知家里穷,干起活儿来总是特别卖力,生怕得罪了地主。

可即使这样,黑心的地主也百般刁难。有一次陈锡联正放着牛,因为饭没吃饱,双眼一黑跪在地上,地主见了以为他在偷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猛踹,打得他眼冒金星。

陈锡联不敢反抗,因为他知道,地主家人多势众。他在牛棚中睡到半夜,猛地起身,几里地外的王家庙,他听农会的人说过:“红军在这,他们是穷人的部队。”

十几个战士在这驻扎,看到个半大的孩子,都一脸惊讶。

队长笑着问道:“小弟弟,这么晚不休息,找我们有什么事吗?”

陈锡联斩钉截铁说道:“我要当红军,我要当人,我不当地主家的畜生。”队长听了他的话,十分吃惊,赶紧招呼陈锡联坐下,问明情况。

当他们借着烛光,看到陈锡联伤痕,都不由地攥紧了拳头。队长认真说道:“好小子,是个汉子。但你的确太小了。这样吧,1年以后我会再来,如果那时你还坚持,就跟我们一起走!”

陈锡联被送回家中。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却哭着说:“锡联啊,我们家就你一个‘独苗’,你闹了革命,我以后怎么给你死去的父亲交代啊!”

陈锡联却摇摇头说道:“母亲,我就是不走,我们家也迟早要被这些‘财东’害垮,我要跟着红军,让你,让姐姐们都‘解放’!”

就这样,14岁的陈锡联成了“红小鬼”,临走时他甚至不敢向母亲打招呼,只得远远地抹着眼泪,向着家里的方向告别,在心中暗暗发誓:“解放的那一天,我再回来给您尽孝!”

二、陈锡联由于身材不高,敢打敢冲,被称为“小钢炮”。

陈锡联随红军队伍来到川陕根据地,他十分刻苦,作战勇猛,很快便崭露头角。

1933年,蒋介石派60000人对川陕苏区进行“围剿”,陈锡联率部队在趁天黑伏击,一举俘获大量军用物资。后来红四军整编,陈锡联晋升为团政委,那年他只有18岁。

后来长征开始,陈锡联率领的部队更是经常被作为“先锋”,负责攻坚克难。陈锡联由于身材不高,敢打敢冲,被称为“小钢炮”。

有一次,他在战斗中拇指受伤,因为包扎不慎,医疗条件欠缺导致坏死。队医告诉他:“必须马上到后方的战地医院手术,否则手指不保。”

谁知陈锡联当即喝一口酒,喷在刀上,挥刀斩断了坏死处,草草包扎后又冲上了前线。

还有一次,陈锡联腰部受伤,换药时却不流血,护士说有可能是内出血。

陈锡联马上让警卫员将自己抬起,让腹腔中的黑血流出。等他看到鲜血,笑着说道:“坏血出来了,伤才能好,要不得被憋死!”

“小钢炮”名不虚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陈锡联到了刘伯承麾下。

刘伯承见他颇有悟性,却没读过书,很多字都不认识,经常督促他学习。大到排兵布阵,军队的战略战术,小到如何分析地形、沙盘,刘帅都一一讲解,亲自演示。

这年10月,陈锡联率领的769团接受命令,打击一伙盘踞在代县阳明堡飞机场的日军。

他让所有参战人员轻装上阵,等到深夜,在敌人的阵地周围构筑火力点,又派人将一捆捆炸弹放进飞机。

不消一刻钟,飞机大多被炸毁,在慌乱中逃窜的日寇也死伤百余人。

日军大部队收到消息,立刻派兵反扑,陈锡联则且战且走,损失很少,却没想到营长赵崇德不幸牺牲。

据统计日军损失战机24架,100余人,我军伤亡30余人。可陈锡联想到牺牲的营长,悲从中来,他对徐向前作出检讨。

徐向前笑道:“不用检讨,我得为你们请功啊!”

彭德怀知道后也开起了玩笑:“知道这一架飞机值多少钱吗?能让我们这些人啊,吃一年小米!”

三、邓小平夸陈锡联“能打能扛”,这既是对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责任感的表扬

从此陈锡联“一战成名”,成为“刘邓”的爱将,活跃在太行山的抗日战场上,立下不少功劳。

1945年,日本刚投降不久,蒋介石便图穷匕见,急攻晋冀鲁豫地区的共军。

陈锡联带领部队,先后参与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尤其在羊山集地区,全歼了老蒋的美装整编嫡系部队66师,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打下基础。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则跟着邓小平,在敌人的包围圈作战,在极度的危险中为部队拓宽生存空间。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陈锡联更统一指挥了中野几个纵队,运用大兵团一举歼灭国党12000余人。

邓小平夸陈锡联“能打能扛”,这既是对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人格的表扬。

陈锡联也十分谦虚:“我们不缺独当一面的将领,问题是能否有这个机会,小平同志对我帮助很大。”

由于战功卓著,为人忠诚,陈锡联在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图2

因为他知道:中国人民的战争,是用战士们的血肉打出来的。他们需要现代化的军队和国防,才能真正守护脚下这片热土。

当时国家正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内有国党的残余势力捣乱,外有强敌环伺,面临极大的战略压力。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虽然国家解放了,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军队。

可说到当时谁来建设炮兵,大家各执一词。毛泽东笑着说:“就请红四军那个‘小钢炮’嘛!我看他就是内行!学习也认真!”

1950年10月,陈锡联赴任,他虽是个炮兵部队的指挥官,却像个光杆司令。中央要对台、对朝用兵,可他手里只有6个高炮团,一个战场都覆盖不了。

陈锡联不得不拉下老脸,找到原来的老首长、老战友,调遣最优秀的步兵师组建炮兵部队。

为了快速成军,陈锡联不辞劳苦,在3个月内跑遍了6个省份,组建了8个训练基地。

最后,陈锡联仅用2年的时间,将炮兵军力提高了3倍之多,在金门炮战、朝鲜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毛泽东了解到这些情况,把陈锡联叫到跟前问道:“朝鲜打完后,炮弹还有没有了,是不是得多备一些?”

陈锡联笑了起来说道:“主席指到哪,炮就打到哪!”

也正因为陈锡联的忠诚与能力,在1976年,毛泽东在临终前提议:由陈锡联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当时许多人提出质疑,同为军委常委的张春桥“上书”,说陈锡联“不合适”,但都被毛泽东一一回绝。

一方面是当时中央缺人:周恩来已逝,邓小平、叶剑英国事繁忙,抽不开身。

二是陈锡联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军委常委,这些年也很少涉足政治,更多地都在搞国防。

毛泽东为他定了“调子”:“他(陈锡联)从小参军,对革命忠诚,还带过炮兵,先让他管(军权)一下吧。”

邓小平听人提起此事,也没有多说,只是为爱将解围:“陈锡联大可放心,他没有野心。”

事实证明,伟人的眼光都很独到。

陈锡联虽然在军委主持工作4年,但从上任第二个月开始,但凡有大小事情,和叶剑英沟通。陈锡联做着“主持工作”的位置,真正的负责人还是叶帅。

1980年,陈锡联认为局势已经稳定,便马上提出辞呈,邓小平看着老部下笑了:“你呀,还是老样子!”

陈锡联也笑了笑:“永远是邓政委(刘邓大军时的称呼)的兵!”

小平仙逝后,陈锡联在1998年专门去了趟香港,看着维多利亚港,他脑海里满是大别山的时光,叹了口气说道:“终于完成小平同志的夙愿了。”

1999年,陈锡联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这位革命战士,用一生诠释“忠诚”二字。

他终于又和自己的老首长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