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世明

临近年底,又成为各大片方和发行公司博弈的时刻。

通过这两年的淬炼和洗涤,现在内地的发行公司已经相对趋于稳定,如果行业进入到平稳发展期,那么相应规则、规范和价格体系也会逐步走向平衡。

头部电影,或者出品方自带发行团队,或者在立项阶段就已经选定稳定的发行伙伴。但内地九成以上的制片公司都需要依靠其他发行公司去运作自己的影片,发行费便成为一把双刃剑,不仅仅是重点档期,现在平日里想获得自己满意的排片率可能也需要砸下重金。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片方而言,到底花多少钱、找什么样的发行公司更合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片率成为市场香饽饽,

关系&面子抢不到一场排片

无论对于影城还是片方而言,尽管看起来内地已经成为银幕数量全球第一,同时一直被行业内外诟病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银幕饱和,影片产能“过剩”的论调也甚嚣尘上,但真正到了实际的市场运行层面,影片最终的排片率却成为行业无法迈过的门槛。

“无论几万块银幕,最终体现到实际的执行率来看,可能也就是一个排片的百分比,毕竟大部分人对于排片过程中所能真正意义体现的细节问题都不那么了解,是否能达到他们所希望的才是更重要的。”

一位发行朋友和拍sir聊到排片率的问题也是感慨万千,毕竟从后疫情时代开始,内地影城的正营业状况一直不够稳定,因此对于片方诉求而言,先能拿到一个漂亮的排片率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大部分在非黄金档期和非重点档期的上映的中小影片而言,他们几乎都没有大的发行公司去青睐,甚至也得不到更多的市场和影迷的关注,即便如此片方仍旧寄希望能够通过之前的行业关系和人脉网络去得到一定的排片率。

通常的情况下,在没有头部影片上映的时段内,市场还是会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场次,但问题在于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几乎所有的影城都只能开辟六七的场次来保障一个基本收入,因为需要考虑的成本和用工等方面的支出做平衡。

同时又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和圈子的封闭性,大部分发行、院线和影城的工作人员都是同一个圈子里面的,只不过会根据时间的推移和自身价值的诉求去做细微的调整,这就使得在具体执行层面,会出现一些需要依靠关系和面子来争取场次的情况。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面子和关系是“不值钱”的,或者说这种关系和面子在看起来即便不那么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下,也是起不到绝对改变格局的情况,毕竟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影城数量基本会把用关系和面子争取到几个场次摊薄到千分之几。

毕竟在同一窗口期内,会存在其他竞品片方直接用费用来争取有限空间,即便能拿得出手的资金有限,但对比起面子仍旧是真金白金的实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万起步,三五百万常态,

片方要实惠、发行方要生存

可能对于大部分片方而言,熬到获得公映许可证的那一天可能才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毕竟后期需要花的钱和牵扯到精力还非常之多,毕竟拍摄过程和后期已经花费了大部分的资金,虽然不至于说“油尽灯枯”,但对于现金流的依赖会让大部分片方在谈到发行费的时候捉襟见肘。

“现在没个几百万谁敢去找发行公司发片子,大家现在都没啥钱,能在发行环节掏出钱来就挺不容易了,别看一二百万对于普通人是天文数字,但砸到市场上看见连一点水波纹都看不见。”

这可能是很多发行朋友的心声,一位发行朋友和拍sir吐槽现阶段发行市场的窘境,现在的情况非常现实,一些影片即便是纯粹意义的裸发,通过中影或者华夏用最小的限度来运行,也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如果还想拿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市场占比,几百万“疏通”影城的费用几乎是必备的。

其实像《英雄本色2018》当年那种片方和发行方彻底撕逼脸皮的情况在业内并不少见,只不过当年3700万的宣发费用(含票补和抢票款)对比6300万的票房太过吸引眼球,实际上大部分片方是很难拿出如此高昂的发行费用,甚至需要发行方先行垫付一部分(甚至全部)发行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阶段更多是片方只能拿出百万起步,大多二三百万的发行费去找寻发行公司来发片。这里的矛盾在于,大部分发行公司需要维持其团队的稳定运行,本质上是依靠发行费来解决绝大多数的人员薪水和相关杂费,毕竟仅依靠自家影片的回报去维系这些费用已经有点困难。

但片方却更多希望自己所拿出仅有不多的发行费可以完全作用最终端口,这个比例影城能够得到的实惠越高,对于片方的实际投递效果也会越明显。但问题在就在于大的发行团队需要的费用高,使用的人工成本也略贵,小发行公司执行效率低,很多时候暨得不到片方的信赖、也不容易有大公司全网覆盖的效果。

其实在保底发行最疯狂的时候,国内大大小小的发行团队有二三十家,但到现在除了传统的头部公司以及猫眼和淘票票,其他小的发行公司更多开始使用了区域联合和分包的模式,可能费用会有高低,但如果影片没有卖点和号召力,很难获得有效的竞争力。

当然一些有实力的片方还是愿意拿出相当优厚的发行费用来博一把,不过并不是所有肯砸市场的都会有好的回报,但仅从市场的长期运行和维护行业发展来讲,有一个相对稳定且有保障的发行费用,对于发行公司和影城(也包括期待观影活动的影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方找准对应发行公司,

理性认识自己的影片

除了一小部分愿意砸大钱的片方之外,大部分中小片方还是更多希望花小钱来办大事,毕竟真金白银砸下去并不是纯粹为了给中国电影行业做贡献,对自己和对投资人而言,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

和片方自己的规模和能力一样,发行公司也同样有能力实力较强的,也有一些相对而言没有太多资源和执行力的,即便如此所有发行公司大家所面对是市场和观众反而是统一的,除了那种头部直接对接项目之外,大部分中小项目的接纳权择完全会落地,并不会产生更多的中高层交集。

除了像自己产品和项目相对稳定的一些发行公司之外,目前猫眼和淘票票的发行团队也具备了全网的覆盖能力,从人员配备和组织能力,包括对影迷和观影团的协调配合工作,也是做得最好最迅速的,通常情况在资金相对充裕且影片质量有保障的前提时,找成熟的发行团队是相对安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仅从性价比来看,或者说一部分片方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和清楚自己项目在市场的定位和未来的走势,便会使得他们往往去找寻和自己公司,以及和自身项目并不完全匹配的发行公司。

当然对于发行公司而言,拿到具体多少的费用去做多少的工作量是必然的,只不过不同的发行公司在面对不同的发行费用时,大家所能付出的辛苦和工作量并不完全对等。

说得自白和透明一点,一个小片方拿二百多万的发行费用去找一个大发行公司,小片方会觉得这笔钱已经“不少了”,但在大发行公司看起来,这一点费用只能做最基本的发行工作,至于影片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并不是一些普通发行人员能够解决和改变的。

但如果小片方能够认清一些问题的本质,去找一些中小发行公司,虽然可能从专业性和网络覆盖率方面中小发行公司会差那么一点点,但只要这笔发行方能够满足中小发行公司一段时间的费用支出,那么这些公司出于打造自己品牌和行业美誉度的动力,也会付出比大发行公司更多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年国内已经把发行费当成启动并刺激电影市场的最有效工具,很多影城也对发行费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毕竟在影城相互竞争较激烈的今天,排片率的权限是大家为数不多能够拿出来成为砝码的工具,毕竟无论对于任何片方而言,先能够抢占市场才是最紧迫的问题。

既然没有人任何一个片方可以只依靠内容去抢夺平日的市场,那么发行费便可以视为大家都难以逃脱的工具,只不过如何去做权衡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发行公司、选对适合自己的发行价格体系,才有可能用较恰当的资金博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