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煤炭、石油一样,钻石也是大自然的产物。

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演化,以及地壳深处高温压力相互作用,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石头”。

不过,俄罗斯独得上天眷顾,拥有全世界超过1/3的钻石矿藏,这些资源统统掌握在一个庞大的“钻石国企”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结束后,苏联下大力气,对国内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发。

从莫斯科到雅库茨克,无数地质工作者,带着简单的仪器设备,奔赴西伯利亚大荒原。

最终,在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层下,挖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艾克豪(Aikhal),世界排名第三的乌达奇尼(Udachny)钻石矿,排名第四的纽尔巴(Nyurba),以及世界排名第十的和平矿场(Mir)。

仅仅这四个富有的矿床,就能为全世界提供超过5亿克拉的钻石,其中,和平矿场(Mir)一家,每年可以产钻2000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晶莹璀璨的钻石,个头虽然小,可往往价格不菲,比黄金戒指、铂金戒指高上数倍不止。

而钻石所谓的身价高贵、恒久远永流传,完全是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通过经营手段,制造出来的“钻石幻象”。

19世纪末,通过独立勘探、出资购买或者联营,戴比尔斯公司几乎控制了南非所有钻矿。

当时,南非钻矿的产量,已经占据全球总产量90%以上,控制住南非钻矿的戴比尔斯,就相当于掌握了全球9成以上钻石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比尔斯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钻石两大销售方式,运行至今——

1、人为制造钻石的稀缺性。

戴比尔斯垄断南非钻矿后,整个南非的钻石产量下降了40%;

2、创建钻石配售的单一渠道。

戴比尔斯公司,本来就是几家大钻石商联合成立的公司,从南非开采出来的毛胚钻石,只供应给极少数买家,再由这些少数买家投放市场,轻而易举地控制市场价格。

很显然,苏联不断开采出来的钻石矿,对戴比尔斯一手制造出来的“钻石稀缺性”,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旦苏联产钻石大量面市,钻石的价格必然会下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防止苏联钻石带来的市场冲击,戴比尔斯找到莫斯科,寻求合作之道。

当时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之中,苏联同样希望自己手里的钻石,能卖个好价钱,来支持国民经济。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不但签订了价格同盟,共同控制钻石供应量、锁死钻石价格,而且苏联还把钻石销售权,一并交给戴比尔斯,让苏产钻石直通欧美市场。

由于苏产钻石多为碎钻,为了成全双方的合作,戴比尔斯开始调整营销方式。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时间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苏联钻石矿进入丰产期,戴比尔斯也改变宣传口径,强调“碎钻一样高贵”、“钻石虽小依然代表高贵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

从苏维埃到独联体,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这个过程里,社会财富通过“休克疗法”全面私有化。

全体苏联人用七十年时间,集体创造出来的国有资产,被各路寡头瓜分一空。

苏联红旗倒下去,超级富豪站起来。

到了叶利钦执政时期,整个国家被七大寡头控制,他们垄断了石油、冶金、传媒、食品等行业,成为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

当时,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

只要我愿意,我可以让一只猴子来当总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强盗资本吞噬、劫掠苏联的过程中,那些价值连城的钻石矿,竟然成为了“漏网之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解体的第二年,1992年,俄罗斯国家控股的超级“钻石国企”,埃罗莎(Alrosa)集团正式成立。

苏联留下的钻石矿,无论是正在成熟运营的矿场,还是探明储量没来得及开采的矿藏,九成以上集中于埃罗沙集团。

仅仅从对外公布的数据来看,埃罗莎至少拥有全世界钻石资源的1/3,向世界市场供应了60%的毛胚钻石和40%的宝石级钻石,这使其一跃超过戴比尔斯公司,成为世界第一钻石商。

到了2009年,埃罗莎解除与戴比尔斯的合作关系,自此以后,作为持有埃罗莎69%股份的俄罗斯政府,成为钻石产业最大受益者。

钻石钻石亮晶晶,就像天上闪亮的星~~

不过,在俄罗斯挖钻石,那可是相当不易,捧着金碗吃冷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罗莎旗下绝大部分钻石矿,都埋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之下。

西伯利亚雪原向来是动物乐土,可对于人类来讲,一点儿也不友好。

就像之前说到的和平矿场(Mir),俄罗斯第四大、全球第十大钻石矿,它行政隶属于萨哈共和国(Sakha Republic),而实际位置则处于北极圈附近。

苏联时期,和平矿场实施露天开采,为了对付西伯利亚冻土,从军工厂搬来了空军用喷气发动机,打算尾焰融化地表。经过试验,效果一般,最后不得不用回老办法——炸药爆破,费时费力,损耗又非常大。

同时,在西伯利亚开采钻石,对于工程机械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当初那些瓜分苏联国有资产的寡头们,没有染指钻石产业,恐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放着容易的钱不赚,谁愿意吃苦,去流血流汗的赚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和平矿场(Mir),已经被挖成了一个直径约1200米,深度约524米的巨坑,地表和坑底落差,相当于160多层楼高。

我们熟知的广州第一高楼“小蛮腰”,主体高454米,塔顶天线桅杆高146米,这个大矿坑足够放下小蛮腰。

由于和平矿场的矿坑过于巨大,使得洞坑内部磁场,和地表上空的空气形成强大气流。

如果有小型飞机或者直升机,从矿坑上空飞过,这股气流会直接影响到飞机飞行,极容易导致失事坠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经过近40年的开采,和平矿场依旧蕴藏着价值180亿美元的钻石。

不过,这碗饭真是好看不好吃。

对于今天的开采者来说,每向前进一步,都极为艰难,仅是负责运输的重型卡车,沿着螺旋坑道往返一趟,也需要4个多小时。

这不光是和平矿场的问题,其他钻石矿亦是如此,埃罗莎集团从钻石上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多投入到设施维护与检修方面。

其实,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儿,只要有人买,矿越难挖,钻石就可以卖得越贵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