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叫做小鲜肉的顶流偶像们,既然已经被宣传和包装的完美无瑕了,但为何还要偶尔爆出一些“小意外”,或不痛不痒的糗事呢?这些看似前后矛盾的操作,有时是某种更为精妙的形象设计手法,目的只是为了让粉丝们更加喜欢偶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中的出丑效应,讲述的就是这个知识点。出丑效应指出,那些非常完美的人并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相反,在完美中有一点小瑕疵的人,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这样的人会让人们感觉更真实,更有亲和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是职场上,刻意打造完美人设,并不会招来多少人气。适当出点小糗事,有点小毛病,表现出更真实的你,反而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丑效应是如何被发现的?

出丑效应的发现者是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他曾经做过一项心理学实验,并根据这项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出丑效应。在进行实验之前,阿伦森首先准备好了四盘不同的人物采访录像带。在实验开始后,阿伦森让被试观看这四盘不同的录像带,并根据观看者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录像带中被采访人物做出相应的评分。评分的高低,表现了观看者对录像中人物的喜好程度。

但是,被分开的各组观看者,其实并不知道这四盘录像带中的被采访者都是同一个人。在第一盘录像中,被采访的人物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学生,不仅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霸,而且在体育运动方面也十分擅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被采访者的种种表现都十分完美,毫无瑕疵。在接下来的第二盘录像中,被采访者依然表现得十分优秀和完美。但唯一不同的是,采访过程中刻意加入了一个小插曲。镜头前,因为被采访者表现得有点儿紧张,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弄得自己身上到处都是,过程显得十分尴尬。

在第三盘录像中,被采访者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学生,在镜头前的交流和表现,显得十分平凡普通,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第四盘录像与第三盘录像差不多,普普通通的学生,差异的地方依然是安插了一段小插曲,那位普通的学生,因为紧张打翻了咖啡,显得很尴尬。

实验结束后,不同组的观看者进行了投票和评分,结果让实验者有些意外的是,本以为完美人设的第一个学生应该最受欢迎,可结果是第二采访视频中的主人公得到了最高评分,意味着大家更喜欢这个表现优异,但又有瑕疵的学生。

与前两位人设完美学生不同,对于第三和第四个采访视频中的两位普通学生,得到的评分相差不多。其中那位没瑕疵的普通学生,评分结果相比略好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图小总结】

通过心理学的出丑效应让我们意识到,假如你是优秀的,请适当犯点小错;若你是普通的,请尽量少犯错!每个人都向往着完美,为了他人投来的那一丝羡慕眼神,我们都努力打造着自己的完美人设。看看微信朋友圈里的世界,那些精修的美图,梦幻精致的生活,但这一切,也行并不会给你带来多少加分哦!

心图探秘,有趣有用的心理学科普!欢迎您的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