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此前,本书的第一部至第四部曾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并加印过。如今,这部书从第一部到第八部终于都写完了,即将由作家出版社整体出版,以完整的样貌与广大读者见面。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幸事。
创作缘起
这部小说,我大约是2009年开始动笔写的。如果要将酝酿本书的时间也加入创作时间,那就更长了。它的创作缘起,与我就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有关。2005年至2008年,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是宋代的消费史。博士论文完成后,我在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2010年完成并出版了数十万字的学术专著《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
众所周知,历史学术写作必须严谨,必须要用材料说话。在进行宋代消费史研究的过程中,我总感觉史载无法提供给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完整想象,也无法提供一段历史的完整生动的图景。在史载的文句段落间,有太多的“历史空白”。这种“历史空白”,不可能依靠学术写作来填补。然而,这种“历史空白”却成为我心中的“块垒”。那些印在古籍上的一个个名字,难道只是一个个符号吗?不,它们所指代的人,曾经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啊。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他们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史载中短短的文句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一个历史事件,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发展的?这些问题,不时激荡着我的胸怀,激发着我的想象。于是我最终决定要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可以借助想象,来实现学术研究无法实现的目标。
全书的构思与主要内容
对于《大宋王朝》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初的构思计划很庞大(原打算像蔡东藩写《宋史演义》一样,写一部关于宋朝全史的长篇历史小说)。开始动笔后,我对最初过于庞大的创作计划进行了修订,决定将小说的故事聚焦在宋太祖、宋太宗致力于统一中国这个历史阶段,并计划写八部。拟定的第一部至第八部的书名分别是《沉重的黄袍》《大地棋局》《天下布武》《鏖战潞泽》《王国的命运》《内廷的烛影》《笔与剑》《太宗的雄心》。前七部写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并荆湖、破后蜀、灭南汉、征南唐、伐北汉的整个过程,第八部写宋太宗灭北汉的故事。但第一部《沉重的黄袍》出版后,我决定再次修改创作计划,将故事进一步聚焦于宋太祖赵匡胤,但全书规模依然是八部,而第八部书名调整为《江山多娇》。这样一来,《大宋王朝》的故事背景,就聚焦在了宋太祖赵匡胤致力于统一中国的过程中。
从体量上说,我规划的是200万字左右。照这个体量,《大宋王朝》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有些“穿越”类、奇幻类的历史小说可能规模更大,但从文学类型与艺术风格来说,它们与严肃的历史小说还是有区别的。)如此规模宏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否使作品在框架结构上既恢宏大气又缜密细致,在叙事上既草蛇灰线又伏笔千里,在情节设置上既环环相扣又高潮迭起,是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小说从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开始,至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开封皇宫中神秘去世为止。其间,赵匡胤致力于统一中国的故事,是整部小说的叙事核心。我决定因情立体,让笔触在历史时空与人心人性中自由穿梭、在叙事与议论间自由转换,如矢直涧曲,或回溯五代十国的乱世恩怨,或深挖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抒写情志描绘风物,或沉思历史与人的命运。十七年间发生的陈桥兵变、金匮之盟、宋朝平定内乱、挫败契丹偷袭、杯酒释兵权,吞并荆湖、破后蜀、灭南汉、征南唐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重要历史元素,被我用以绘成一幅既恢弘连贯又有丰富细节的波澜壮阔、瑰丽悲壮的宋初全景画。在这幅全景画中,我着力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利益冲突、恩怨情仇,以及宋朝与当时并存于世的各割据政权的斗争博弈。
书中既有历史真实人物,也有虚构人物。各国朝堂上的君主、大臣、谋士,后宫的皇后、嫔妃、侍女,战场上的元帅、将军、战士,市井间的贩夫走卒等,在这部规模宏大的作品中纷纷登场。我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皇弟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大宋第一谋士赵普、年轻的将军王承衍、义士周远、妓女柳莺、皇后如月、名将慕容延钊和石守信,后周韩通之子韩敏信,南唐中主李景(本名李璟)、后主李煜、名臣韩熙载、舞女窅娘、后蜀主孟昶,南汉主刘,吴越国主钱俶等十多个主要人物形象,也画龙点睛地勾勒了数百个次要人物形象。
我也努力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体现宋初的制度、地理、风俗、名物、文学等历史细节。希望读者阅读此书,在随书中人物的命运沉浮而动情感怀的同时,可以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大宋王朝;在对故事快乐、投入的阅读之余,还会掩卷深思中国的国家特征与历史人物命运变迁之间的关系。希望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能通过生动的故事挖掘中国古人的心理与情志,探索宋代国家制度、社会特征形成的历史原因和人为原因。我还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能够超越读者对已有长篇历史小说的想象,带给读者更多意外的收获。
为了完成此书,十余年间我浸淫钩沉于浩瀚的宋代史籍资料,驰骋纵横于无垠的艺术想象空间,勾情经,梳辞纬,潜心创作。如今,这个故事终于讲完了,讲得如何,还有待读者评价。为使读者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貌,我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每部的内容简介胪列如下:
第一部《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主要内容: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传闻北汉、契丹来犯,八岁幼主柴宗训拜赵匡胤为大军统帅,命其率兵御敌。军队行至陈桥驿,赵普等密谋发动兵变,赵匡胤被拥立为主,黄袍加身。小说的这一部,从“陈桥兵变”开始,讲述了后周重臣韩通在兵变中被赵匡胤部下斩杀、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叛心、契丹偷袭棣州、韩通的儿子韩敏信策划复仇、皇弟赵光义秘密发展个人势力等错综复杂的故事。
第二部《大宋王朝:大地棋局》主要内容:赵匡胤力图稳定新政权,破除李筠与大辽的密谋,通过战略安排巧妙威慑南唐。宋、辽、南唐等诸多势力之间或明或暗、或文或武的斗争如棋局一般在大地上展开。这盘大棋,环环相扣,步步惊心。韩通的儿子韩敏信构思了更为复杂的复仇计划、皇弟赵光义继续秘密发展个人势力。赵匡胤身边的大宋第一谋士赵普为了生存,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挣扎。诸多人物粉墨登场,复杂的人性在现实中摩擦碰撞。
第三部《大宋王朝:天下布武》主要内容:赵匡胤暗访扬州,情迷柳莺,遇险被刺,险些丧命,返京后遍访谋臣,运筹帷幄,开始一统天下的部署。韩通之子韩敏信潜入待漏院厨房,一心想成为御厨,以找赵匡胤报灭门之仇,却误入歧途,节外生枝。柴守礼为了集团利益,四处斡旋,处心积虑地筹划天下牡丹会。终于,赵匡胤和柴守礼交锋洛阳,而另一股恶势力却带来更大的危机。
第四部《大宋王朝:鏖战潞泽》主要内容:赵匡胤被韩通之子下毒,险些遇害。昭义节度使李筠终于正式发动叛乱,袭击并占领了泽州。赵匡胤派遣慕容延钊、石守信、高怀德等节度使率兵进攻李筠。石守信、高怀德在高平与李筠先锋相遇,发生了一场步兵对抗骑兵的恶战。宋军小胜,但伤亡巨大。随后,赵匡胤率军亲征,与石守信等会师,在泽州与李筠鏖战。在艰苦的对决期间,赵匡胤重逢柳莺。赵匡胤与李筠在潞泽的鏖战,最终演变成一场政治军事斗争中混合了爱恨情仇的人间大剧。
第五部《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主要内容:宋建隆元年冬,赵匡胤亲征扬州,迅速平定了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南唐国主李景迫于压力,派使者前往宋朝廷修好。赵匡胤借机派王承衍等人进入南唐,欲迫使李景尽快迁都南昌府,同时暗中干预南唐国立储,以便推进统一中原的战略计划。南唐国使者唐丰在回南唐国的路上侥幸躲过一劫,却在回到南唐金陵城后遇刺身亡。南唐国主李景怀疑唐丰遇刺与六皇子从嘉、七皇子从善争夺太子之位有关,从而引发了南唐国内的一场立储风波。宋初的华夏大地上,宋与南唐、南汉、吴越、后蜀、北汉等割据王国的斗争逐渐升级。
第六部《大宋王朝:内廷的烛影》主要内容:赵匡胤在迫使南唐迁都南昌府后,听取谋臣赵普的计谋,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统率禁军的权力,削弱了名将慕容延钊的兵权。为了统一荆南、湖南,他通过计谋稳住南唐,同时暗中派王承衍等人前往荆南等地刺探消息。南唐名臣韩熙载成功运用计谋,将舞女窅娘安插在王承衍的身边。窅娘不知不觉爱上了王承衍,在爱情与使命之间痛苦挣扎。为了不辜负韩熙载的信任,她最终为其暗送情报,打破了赵匡胤第一次偷袭荆南的计划,因此也不得不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可怕命运。赵匡胤发十一州之军,由名将慕容延钊率领,以征讨湖南叛臣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出兵湖南,从而拉开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序幕。
第七部《大宋王朝:笔与剑》主要内容:宋朝在吞并荆湖之后将目标转向后蜀。赵匡胤派王承衍等前往成都游说后蜀宰相李昊,希望通过其劝降后蜀皇帝孟昶,怎奈孟昶听信宠臣王昭远的计谋,暗中捕杀宋朝自荆州放回成都的老兵,同时集结重兵准备攻宋。眼看战争无法避免,王承衍等救下两名从荆州回成都的后蜀老兵,择机刺杀孟昶的计划却告失败。同时,王昭远则暗中派刺客潜入汴京,准备借宋朝南郊合祭天地时刺杀赵匡胤。无论赵匡胤怎样努力想要以和平的方式征服后蜀,宋朝与后蜀的战争都无法避免。在利用军事手段暂时威慑北汉、利用经济手段打击南唐之后,赵匡胤发两路大军出征后蜀。
第八部《大宋王朝:江山多娇》主要内容:后蜀皇帝孟昶归降宋朝后,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等镇守成都。王全斌等克扣后蜀降兵军饷,引发了大规模兵变。赵匡胤派人将孟氏家族接到汴京,并赐宅邸以定居,孟昶爱妃花蕊夫人引起其注意。为实现统一天下开创太平的宏愿,赵匡胤两次发兵北汉却均未攻克都城太原。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的大将李处耘、慕容延钊以及一些功勋卓著的老臣陆续离世。南唐名臣韩熙载去世后,南唐内部抵抗宋朝的力量暗中酝酿刺杀赵匡胤的计划,花蕊夫人身不由己地卷入刺杀行动,赵光义则试图从中渔翁得利。南唐刺杀计划失败,赵匡胤捕获了刺客,赵光义怕花蕊夫人泄露自己的秘密,便找借口将其射杀。赵匡胤深感光阴流逝时不我待,终于发大兵出征南唐。同时,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加剧,赵普被免去宰相之职。在一个风雪之夜,赵匡胤会见皇弟赵光义之后在汴京皇宫中神秘驾崩,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
文学创作与历史文献
我希望能通过这部长篇小说,塑造一些历史人物,讲述一段生动而丰满的故事,同时也以此寄托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感受。这样一来,之前进行学术研究所做的文献准备工作自然就帮了大忙。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为进行学术研究而触及的宋代文献远远超过了为创作这部历史小说所需要参考的核心宋代文献——我写《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一书,研究的是宋代三百二十年的消费历史,自然要去研究全宋的文献;而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虽然定名为《大宋王朝》,但核心故事的时代背景却是宋初的十七年——当然,因为小说叙事、议论的需要,我会不时在书中倒叙宋代以前的事情,偶尔也会述及宋代以后的人事。因此,为创作《大宋王朝》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而参阅的文献并不局限于宋代文献。
可以说,在攻读博士期间,我系统地翻阅了宋代史料以及研究宋代的专著。对于这些史料,虽然不敢说如数家珍,但是说“比较熟悉”还是可以的。实际上,我很早就对宋代感兴趣,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经研读了不少宋史文献。
《大宋王朝》自第一部出版以来,被读者称为开创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史家小说流”,因为小说文本细节背后有许多坚实的历史考证为支撑,作品由此充满了可以慢慢品味咀嚼的历史细节,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本身也由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一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先期出版的几部),因这部小说的文本而对其背后的历史记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历史的资料、文献对于我的创作,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唐书》《十国春秋》《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宋史纪事本末》《宋朝诸臣奏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朝事实》《五代会要》《唐六典》《朝野类要》《武经总要前集》《东京梦华录》《历代名臣奏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宋文鉴》《宋史全文》《宋大诏令集》《宋元方志丛刊》《宋史资料萃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全宋笔记》,等等。
对于这些文献,专业历史研究者应该是很熟悉的,但是一般读者可能会感到陌生。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因为“陌生”而对阅读这部小说本身产生畏难情绪,我创作的《大宋王朝》是一部历史小说、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专业书,更不是历史学术著作。衷心希望自己在创作中对它们的阅读参照、思考融入,能为作品赢得更多的读者,既能激发读者对它们的阅读兴趣,又能促进读者去研究历史,能使大家在阅读小说之余有进一步的收获。
语言、叙事与历史细节的描述
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有一个很大的难点是如何处理现代与历史的关系,这涉及选择语言的风格,涉及运用叙事的技巧,还涉及对于一些制度、地理、风俗、名物、文学等历史细节的描述。
创作《大宋王朝》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我将语言确定为现代风格。全书主要的叙事语言是现代的,以易于被当代读者所接受。但是,我希望这部作品在语言上也能够给读者制造出一种“现代”(当下)与“古代”(过去)共存的印象,强化现代与历史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小说中有些地方会在主体现代风格的叙事语言中,故意穿插使用少量文言(大多是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反映书中人物的个性与历史真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暗示宋代社会的语言风格——宋代本身是一个庙堂文言与民间口语共存的时代(宋代的“讲小说”“讲史”“讲经”“说诨话”,就是很流行的民间通俗文学)。为了给读者制造这种“现代”(当下)与“古代”(过去)共存的印象,我会有意识地在需要之处,从历史文献中引用原文。这部小说中所引用的历史文献原文,包括诏令、奏章、书札、墓志、诗文等,其中有些还是珍稀文献。普通读者,如果没有阅读这部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这些文献。我相信,这些内容,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将是一种阅读带来的额外惊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也算是一种“彩蛋”。
这种配合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大大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但是,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样的写法,一方面可以在内容上增强小说的历史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能在形式上体现上述创作思想。同时,这种创作努力也将有效增强作品内在的知识体系感。这种知识体系,不是孤立、枯燥地存在的,而是围绕着小说主要人物建立起来的,是为叙事服务的,是为塑造人物形象与个性服务的。它们使小说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整个人生变得更加真实、丰满和立体,也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小说第八部《江山多娇》中,在讲述大辽使者在宋朝君臣面前背诵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这段故事时,借大辽使者之口,引用了《天子游猎赋》全文。为什么在此要全文引用这篇古代赋文呢?理由有五:其一,是小说情节发展至此制造氛围的需要,通过长篇引用,凸显契丹使者的超强记忆力;其二,暗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其三,为宋朝皇帝赵匡胤听了大辽使者背诵《天子游猎赋》后发表观点进行铺垫;其四,此赋多用玮字,以瑰丽的文采描绘了国家的大好河山,同时对统治者提出了劝谏,这是与这一部书的书名“江山多娇”相呼应的,是为全书主旨服务的;其五,希望在小说叙事中结合情节发展的需要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巧妙引用古代有价值的文献,保存中华文化基因。
此外,我也会在叙事过程中,于一些细微之处,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表达,来传达这部小说在文化与历史方面的旨趣。比如,在第六部《内廷的烛影》中,小说叙事至赵匡胤发十一州之军会兵襄州讨伐湖南时,顺带介绍郢州(十一州之一)的地理,并自然地提起“宋玉”这个郢州历史上的人物。这一提及,貌似多余,却是为小说的主旨思想服务的。在写天下布武、战争阴云密布时提及文人,其实是把“宋玉”作为一个符号、一种暗示。宋玉是文学史上写赋的名家,而宋代国策是重文抑武,所以我提到宋玉是为了暗示:千百年来,各方势力逐鹿中原,在一次次腥风血雨中沧海变桑田,但最终,山川大地流传下来了,同样得到流传的还有看似弱不禁风的文化。我想,这本该是留待文学评论家们分析阐释的,但既然写到这个问题,我便顺便提一下。
长篇历史小说要精彩,要让人爱读,叙事是否成功很关键。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我在叙事方面的设计也花了不少心思,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技巧。为了改变叙事的节奏,消除读者可能因简单叙事引起的审美疲劳,同时考虑到小说自身知识体系和风格的建构,我有意识地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一些看似与情节无关,却内在地服务于主题的内容。比如,这部小说会随着叙事的发展、情节的推进,穿插讲述一些地名、山川、河流、文章、诗词的知识或典故。为什么我要这样写?为什么我认为它们对于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来说是有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呢?在我看来,一个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名,它承载着很多东西。大宋王朝也不仅是一个王朝名,它也承载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很多东西。大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这个历史阶段并不是孤立的,它承载着中国的文化血脉,融于国家的每一片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篇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章和诗词中。比如第四部《鏖战潞泽》开始就写龙门石窟,穿插写到以往的历史,是一种有意的创作安排。再如第六部《内廷的烛影》中,我借老宰相范质之口,陈述《墨子·尚同》的一些内容。这样的叙事设计,一方面是借引经据典的表达方式,凸显老宰相范质刚正又有点迂腐的个性和文人本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墨子·尚同》探讨了治国之道,我认为一部反映宋初历史的真正的历史小说就应该在叙事中探讨宋代治国思想与历史上各种治国思想的渊源、交融、博弈与冲突。如此一来,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才能包罗万象,形成一个自身的庞大体系,才可能会被读者反复阅读和品味,甚至被专家反复讨论和钻研。
对制度、地理、风俗、名物、文学等历史细节的描述,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奇幻、戏说类的历史小说可以写得很随意,真正的历史小说却得对它们做一番严谨的考证。比如,宋初武将的战袍制式是怎样的?小说中写到赵匡胤时,我有时会说他披了一件缺胯赤色战袍;写到大将李处耘时,我有时会说他穿了一件缺胯绿色战袍。所谓的缺胯战袍,就是披甲在身时,露出右臂的战袍,这种战袍一般是宋代元帅或主将所穿。在写湖南某员大将时,我会说此人穿了一件交领左衽锦袍。因为宋初的一般武将、武侍常常穿这种锦袍。对这些细节的描写,需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才好。有些食物、器具名字,在宋代很常用,现在却几乎不用。比如,“爊肉”是什么食品?据学者研究,“爊肉”大概是一种过油煎后的肉,便于存放,有时夹在蒸饼中吃。再如,小说中写到一种器具——檐子。它类似于轿子,但形制小而简,以肩抬。高承《事物纪原》卷八有此物条目,可能出现在唐乾元以后。宋初轿子形制尚未形成,但有此类似轿子之物。历史学家陈振先生还写过一篇题为《轿子的产生和发展》的论文,其中就提到檐子。如果我在小说中用“轿子”一词,那就不符合宋初的事实了。作品中类似的小例子不胜枚举。
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涉及的制度、地理、风俗、名物、文学等历史细节实在太多,限于我的水平,在这部小说中,对有些事物的介绍或描述,可能有不准确、不正确之处。如果方家发现错误,欢迎不吝赐教,以期有机会再版时改正。
致谢
《大宋王朝》第一至第八部即将在作家出版社完整出版,很快就要同读者见面了,借此之机,我要特别感谢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芳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读书俱乐部》等节目主持人、文津图书奖评委刘莎老师。2017年年初,知名文艺理论家张清芳教授(时为鲁东大学二级教授)读过拙作《大宋王朝》前四部后写了书评《大历史观铺陈赵宋王朝兴衰》,此文在2017年3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书评版上发表。张教授充分肯定了作品的文学价值,给了我莫大的鼓舞。2018年1月,拙作《大宋王朝》第五部《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与前几部一样,很快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前四部至此时已加印多次,并被读者过誉为开创了“新史家小说流”)。这年2月13日,北京广播电台《读书俱乐部》主持人刘莎邀我去这档直播节目做客,聊聊这部新作。这次机会,使更多读者了解到了这部作品。
借此书即将出齐之际,我还想向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王久辛先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表示感谢。王久辛先生是我国著名军旅作家,是文学界的前辈,于我亦师亦友,每当我有新书出版,他都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与支持。胡智锋教授是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著名影视理论家,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关心我的创作,并给予我巨大的鼓舞与支持。
同时,我要感谢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指导老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本武利先生、我国著名广告学学者黄升民先生,他们有着开放、包容的学术思想,鼓励并支持我开展宋代消费史研究,从而使我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埋下了创作《大宋王朝》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思想的“种子”。
我还要向方嘉喜、潘可武、王维家、叶晓、余昕刚、曹顺明、李春柳、龚寅、濮阳炯等一些老朋友表示感谢(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所有师友的名字,谨以几位作为代表吧)。他们有的是我的老乡,有的是我的同事,有的是我的同学。时光飞逝,并没有冲淡我们的友谊,反而使友谊如老酒,变得更加醇厚。多年来,在我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们给予了很多帮助。
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们,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我的默默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一下我的父母。在这部小说第一部出版之前,母亲就因病而行动不便。父亲后来也因病无法远行。我创作的这部小说,无意中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消遣。母亲生前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坐在沙发上,惬意地阅读我创作的这部小说。父母在,不远行。既然无法远行,在书斋中创作这部小说,也便成了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我在创作过程中,便心怀一种希望——希望这部小说,能够为长期与病魔斗争的父母带来一些精神的慰藉和快乐。遗憾的是,在父母生前,我未能写完《大宋王朝》。如今,它终于创作完成并即将出齐,这也算是对父母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吧。
是为序。
何辉
写于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住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