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多年没有吃豆汤饭了,但是当朋友与我提及「豆汤饭」,耙豌豆入口的淀粉沙感、豆汤的咸甜、夹杂葱花的香气,立刻洋溢在嘴里……

读大学的时候回成都,常常一个人在街头闲逛,逛到饭点不知道吃什么,豆汤饭往往是最佳选择。吃一碗面吃不饱(仅代表自己,不代表广大成都女性);吃火锅、冒菜要多花不少时间和钱;盖饭在北京吃伤了回成都是万万不会点的……在没有暖气的小餐馆里,只有豆汤饭可以救命 —— 先喝几口热汤,等到米饭吸饱了豆汤,一口一口舀进嘴里,全身都暖起来。

对很多成都人而言,冬天邀约朋友一起去吃豆汤饭,就能获得最熨帖的快乐。成都有不少专门卖豆汤饭的小馆子,一些面馆也顺便卖这道菜(饭),像红杏酒家这样的老派川菜馆,也乐于卖豆汤饭来体现本土性和亲民。

成都的不少小馆子里都可以吃到豆汤饭,通常会在店门口支几张桌子,随来随吃。

© 成都超级小猪

豆汤饭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竹甄子蒸好饭,一碗饭配一碗豆汤;更常见的是饭泡在汤里,米粒还很筋道,热乎乎端上桌。这种便餐店不会卖「大菜」,多搭配凉拌肥肠、蒜泥白肉、拌剔骨肉……以及炝青菜、凉拌豆芽、韭菜豆干等凉菜。一个人吃饭只要一碟免费的泡菜也没问题。

如此大众的一道菜(饭),在诸多川菜书籍中却杳无音信。《川菜烹饪事典》的「小吃」类目里甚至收录了「炒米糖开水」这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食物 —— 过去糕点铺卖炒米糖,有小贩在夜深时挑担售卖,在炒米糖上浇上滚烫的开水,使炒米糖变得松散酥脆,讲究现吃现冲,像是旧时的奶茶,却没有提及豆汤饭。

不禁思考为什么?不了解豆汤饭的人看一眼,大概以为是妈妈做菜剩下的汤,舍不得倒,把米饭舀进去,凑合再吃一顿。外地人很难理解四川人对残羹冷炙的眷念 —— 这或许是深居内陆、过去物产有限形成的俭省饮食文化,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四川人发现了剩饭的优点 —— 它虽然是剩的,但是入味!比如豆瓣鱼或红烧鱼,没吃完,放冰箱里过一夜,调味的丰富性完全融入了鱼肉碎渣中,咸味更足,带动鲜味也上了一个台阶,这时候煮一碗面,浇入热面汤,配几片菜叶,什么调料都不用加,就好吃到超过很多面馆。

剩饭尤其好入味,很适合跟剩菜一起做成汤饭。

© douguo.com

这一吃法的集大成者是曾任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的邓锡侯公馆中的「全家福」。民间演绎的版本中,邓锡侯有个特殊爱好,喜欢将十几种不同的菜品倒在一起烧成「大杂烩」。因此,每每邓府宴客都是「双包席桌」,即每次在订好的桌数上再加一桌送后厨。待宴客完毕,家厨将这一桌菜不论烧、炒、炖、拌、蒸、煎、爆、炸的山珍海味,倒在一起回烧,并装入可点火的保温器皿中上桌。

据说味美绝伦。家厨取名「什景合菜」,邓锡侯觉得不够切贴,这菜再好吃也不能用来待客,只限于家人围坐一起食用,即更名为「全家福」。不过多年以后,邓锡侯的儿子邓宇民说,公馆中确实会做所谓的「合菜」,因为不喜欢浪费,剩菜回锅的再创品罢了。

豆汤饭,看起来很像是耙豌豆烧了一碗浓汤,没吃完,第二顿加点盐煮开,再把剩饭舀一碗进去。所以它很便宜。解放前它就是成都快餐的代表之一,贩夫走卒是豆汤饭的主要客群。

豆汤饭在解放前就是成都快餐的代表之一,贩夫走卒是当时的主要客群。

© 未央小姐在成都

但豆汤饭也有烹饪「标准」:干豌豆泡发,加少量碱煮至软烂,沥水备用 —— 这一步从古至今都有代工,成都菜市场上可以买到现成的耙豌豆。耙豌豆买回来先用猪油炒香,泛油酥为佳,加几颗花椒,再掺入用棒骨、猪肚、心肺等熬成的白汤,煮到豌豆皮泛起,用滤网撇去豆壳和花椒,再加入陈饭,煮至米饭吃起来没有硬芯,加盐、撒葱花,即可出锅。

传统的豆汤饭有几个关键:首先,米饭不能煮太软,过去成都人吃甄子饭,偏硬,第二顿放到豆汤里煮也要保留米饭的嚼劲,毕竟食客都是体力劳动者,讲究耐饿顶饱,煮成粥万万不可;其次,汤要熬好,棒骨心肺虽然不值钱,但是能看出店家的态度;最后,耙豌豆要先用猪油炒翻沙,碗豆自带清香,最后煮出来的豆汤别有风味。

在四川话中,短暂煮一下食物叫「冒」,陈饭可以放进豆汤里「冒」一下,也可以直接舀热米饭到豆汤里。过去凄苦年代,还有顾客自己带冷饭上门,出很少的钱,让店家舀一碗豆汤加热,只为喝一口热汤、吃一口热饭。

豆汤饭里的耙豌豆是精髓。

© google.com

不过现在的豆汤饭并不严格遵循这些条条框框,我吃过很软糯的豆汤饭,生米下锅熬煮得快成粥了,再与豆汤混合,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落胃的主食。因为客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豆汤饭要稀、软,方便消化。与当年豆汤饭的要求自然有所不同。

至于豌豆皮需不需要过滤得很干净,老一辈人告诉我「并不重要」,想想也对:干体力活的人才不会介意汤上面漂浮着几颗豆壳呢!

川菜里有不少菜与劳工有关,比如水煮牛肉,自贡自古产井盐,过去盐工用铁制环刀凿深井取卤,使用的役牛多达万头,牛的使用率极高,三、五年就要淘汰一批老牛、弱牛。盐工们就买这些廉价的牛肉,用自己制取的食盐加花椒煮食,形成最早的「水煮牛肉」。又比如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麻婆豆腐」,最初是便饭铺老板娘替挑粮油担子的挑夫加工代烧的豆腐菜肴,下苦力的人吃盐味重,所以这道菜形成了麻辣味厚的特点。

除了最朴素的素豆汤,「肥肠豆汤」「子肺豆汤」也都是经典。

© 楊楊阳阳阳阳

相比之下,豆汤饭作为一个微小的证据,说明四川人并不是只嗜辣。一碗汤饭稍显单调,也可以熬汤时加入肥肠,炖好以后切块置于一旁,顾客来了,舀好豆汤,再将肥肠用竹滤网兜住,往汤锅里「冒」一下,倒入豆汤里,撒上少许葱花,配上一碟蘸水,就是一道「肥肠豆汤」。类似的做法还有「子肺豆汤」,即把熬汤时的心肺下水切片,和豆汤同上。熬猪油时的油渣,也可以做一道「油渣豆汤」……豆汤就像一锅热气腾腾的宇宙,包罗得下万物。这种呈现很像另一种价廉味美的民间快餐「豆花饭」,同样是汤汤水水,食材简单,搭配蘸水让人轻松吞下两大碗饭!

豆汤也有高级版,川菜特级厨师、北京长城饭店中餐厅第一任厨师长黄佑仁先生曾经告诉我,他们当年也把豆汤带到饭店,有一道名菜叫「豆汤素烩」,同样把豌豆炖耙,但是用很好的高汤来配合,里面煨上青笋片、胡萝卜片、竹笋、花菜……咸鲜爽口,吃完菜还能喝升级版的豆汤,颇受好评。

耙豌豆也是重庆小面里用到的一种食材,非常易得。如今网上卖耙豌豆的店家很多,我买过三罐耙豌豆(相比之下干豌豆会更划算,泡发使用即可),自己在家做了一次豆汤饭,把食谱分享给大家,希望一碗豆汤饭可以实现于你家厨房 ——

© 九吃

来源:FoodWine吃好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