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此次共有51所高校的89个基地入选,一起来看看哪些高校在本名单中表现较为亮眼吧。

首次入选高校占1/3

据统计,第三批入选的高校共有51所,相较于第一批的33所和第二批的49所,数量上有所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第三批中,北京大学有6个基地,数量最多;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有4个基地,并列第二;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各有3个基地,并列第三

在这51所高校中,新面孔非常之多,足足有17所高校是首次入选,占1/3。这17所首次入选高校为:湘潭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辽宁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以下为详细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拔尖计划

“拔尖计划”全称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于2009年启动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计划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为目标,带动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8年,教育部会同科技部等六部门,在前期十年探索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拟在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

根据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规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建设范围是数学、物理学(含力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含药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类别,计划建设260个左右的基地。包括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个左右的医科基地。文科包括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2020年9月17日,教育部公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19年度)名单,共有33所高校的104个基地入选。2021年2月5日,教育部公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共有49所高校的95个基地入选。加上本次公布的名单,目前一共有77所高校、288个基地

8所“双非”院校表现亮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批名单共计77所高校288个基地入选。据统计,北京大学有19个基地,数量最多;南京大学有14个基地,位居第二;浙江大学12个,位居第三;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均有10个及以上入选

在第一序列“C9”高校中,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有8个基地入选,上海交通大学有7个基地入选,西安交通大学有5个基地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有4个基地入选

其他高校方面,吉林大学9个、山东大学9个、厦门大学8个、华中科技大学8个、四川大学7个、中国人民大学6个、同济大学6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个、天津大学5个、大连理工大学5个、中国科学院大学5个、中南大学4个、兰州大学4个、国防科技大学4个

双非高校中,共有8所院校进入榜单,且8所院校均为1个基地入选,具体院校为:北京语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湘潭大学

-end-

内容转自:掌上高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