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唐琪)在第十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举办专题线上研讨会,邀请相关政策参与制定者、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围绕儿童交通安全最新数据、国家立法及实践经验、我国当前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现状等内容进行探讨,呼吁为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扫清隐患。

与会专家带来几组最新数据:某大型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儿童安全座椅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8%,销售额增长27.2%,家长为儿童购买安全座椅的意识有所上升。然而,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北上深”三地虽有近八成的家庭给孩子配备了安全座椅,但其中只有半数能坚持每次出行都使用。

当前,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的数据显示,交通事故是人类死亡的第八大原因,交通伤害更是5岁至29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从2010年到2019年,对比我国各年交通事故死伤人员数量,儿童因交通事故死伤人数逐年增多。

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马社强表示,未成年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数据是逐年降低的,但是受伤数据仍然在逐年增加。在这其中1—6岁儿童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情况又比较显著,数量比较高。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头盔等保护装置会对未成年人起到很好的保护。

2021年是加强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法治保障的关键年,多部国家级的法律和政策中提及“儿童乘车安全”“儿童安全座椅”等关键词。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一次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9月27日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新增“儿童与安全”领域,并将“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儿童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作为该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3月,公安部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也增加了儿童乘车安全要求,对禁止儿童乘坐副驾驶和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系统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罚则。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表示:“虽然在国家层面以及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很多地方仍然缺乏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亟须制定更加细化的措施以推动其落地实施。”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1年初,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在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有0—6岁儿童的有车家庭安全座椅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三城市的安全座椅平均持有率达到79%。普及率和持有率提高了,但总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比例仅为53%,还有2%的受访者从未让孩子使用过,对安装位置以及正反向使用等正确使用方法仅有半数家长掌握。在对未配备儿童安全座椅的家庭进行调研时发现,“孩子乘车出门的机会少”“孩子不愿使用”“儿童座椅太占车内空间”是三个主要原因,在拥有安全座椅却不使用的原因进行调研时发现“孩子不愿意使用”“市内开车、路程短”是两大主要原因。在2019—2020年对消费者购买安全座椅考虑因素进行调研时发现,消费者在逐渐减少对产品价格、外观设计等因素的关注,舒适性成为消费者购买安全座椅的第一考虑因素。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梁梅表示,在对2019—2021年安全座椅不合格问题进行梳理时发现,水平位移超标是儿童安全座椅最容易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她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要注意产品安全、座椅与儿童的体重匹配以及产品与车辆的匹配,认准国家标准和3C认证标识,在使用过程中安装位置及正反向使用等也需要格外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道路安全、伤害预防项目官员方丹谈到,立法是最有效的办法,但同时也要考虑家长“愿意用、买得到、买得起、选得对、能安装、装得多、用得对”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环节又都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才能完成的庞大工作,需要通力合作,一起为儿童的道路交通安全扫除隐患。

作者: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