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由“我在广东写故事”(ilove-style)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01

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波哥,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就职近十载。2019年的时候,他有过一次晋升的机会,当时领导跟波哥谈话,有意派遣他到印度分部干两年。

待遇很有诱惑力,年薪给到50万,一年可以回国探亲两次,公司报销来回费用。两年后回国再升一级,年薪保底30万,公司效益好的话还可以再加。

当时波哥的薪水税后15000多,面对这样好的机会,他还是犹豫了。

因为老婆刚生完一胎不久,在家带娃,这时候出国,而且一去就是两年,始终是放心不下。

但他也确实需要这笔钱,因为前两年刚在佛山供了房,当时首付还找亲友借了不少钱,月供6000多;后面结婚又花了一笔,现在老婆不上班带娃,全家就靠他一个人的收入支撑。

夫妻俩商量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这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去年夫妻俩有计划备孕生二胎,可是偏偏遇上了疫情,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于是决定再等等。

今年市场不景气,公司决定所有人降薪20%,也就是说,波哥的月薪只有12000左右了,刨去房子的月供,和家庭各种开支,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还好,十来万的代步车两年前已经供完了。

年中的时候,夫妻俩商量一番,决定让孩子奶奶进城帮忙带娃,波嫂也准备找份工作来帮补家庭。

至于二胎的事情,要继续往后延迟了。

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就在这个月中,公司领导开会,分析今年整年的营收和利润数据,结果不太理想,计划下个月开始减员自保,淘汰一部分年龄较大且没有特别贡献的老员工。

波哥一听,心里哇凉哇凉的,因为自己明年就34岁了,后年就是人生职业生涯的转折点35岁了,这意味着自己也随时要面临被裁员的可能。

03

35岁被裁员,并不是说人生就完了,但是在职场上肯定会面临进退维艰的困境。

你去找份起点低的工作吧,收入又维持不了家庭开支,心里也很难接受那样的落差。

你想找个差不多、或者更好的岗位吧,除非技能超强,不然大多数HR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并不待见。

因为普遍人认为,被裁的大龄员工,是能力不够强的那帮人;而且也担心他们思维固化,接收新事物、新知识能力差,跟团队里的年轻人融合不到一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岁危机”,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近些年已经成为职场中的一种普遍认识。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用人单位精准地截取了职工的黄金年龄段来榨取价值,而且还给了35岁以后的职员定义为“利用价值低”的群体,让他们在离开原来的岗位后,就很难再被社会认可。

这好比是一根甘蔗,你把中间最甜的部分截取榨汁了,然后把尾部的那节扔掉,当废品处理。

可是,人不是甘蔗,并不是年纪越大就越没价值。

04

以前我们的认知是,从事一项工作越久,这个人就越专业,越有经验,被认为是越有价值的员工。

现在怎么变成最没有利用价值的员工了呢?

而且从整个人生来看,二十三、四岁之前是在学校学习的阶段,二十四、五至三十五岁是在社会中锻炼才干、积累技能经验的阶段,那三十五岁之后应该是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来创造价值、回馈社会的阶段。

所以35岁这才算是人生的黄金阶段的开始啊,怎么就变成了职业生涯的下滑点呢?

35岁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也刚好处于承担起责任的年龄,养育小孩、赡养老人,承担家庭的各种开支。这个时候他们是责任最重、压力最大,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时候。

如果用人企业把他们这些特征当作是他们的软肋、弱点来利用打击,我觉得这是一种恶,这是一种卸磨杀驴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最近新闻报道称,我们国家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生育率最低的国家。

国家近两年一直在鼓励大家生育二胎、三胎。

可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谁敢生?

如果大众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到了人生35岁,你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那么你将面临失业的可能,这会是一件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惧的事情!

毕竟35岁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是少数,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都会面临35岁就被职场抛弃的可能。

当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很多年轻人为了不被淘汰,就会选择在35岁之前“透支人生”——加班、熬夜、996、007……导致很多人未老先衰,脱发、近视、亚健康、面黄、黑眼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提前看透了人生,既然迟早都是被淘汰,那不如提前“躺平”,所以选择了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育……

最近很火的一个概念是“共同富裕”,很明显,职场35岁危机,就是在对抗“共同富裕”。

我们希望国家强大,希望社会进步,也希望产业快速发展。

但是,我们绝不希望通过牺牲一个大群体的利益的方式来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否则,喊再多口号,也很难改变低生育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与世界分享你的思考和知识。
-end-
喜欢本文欢迎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我在广东写故事”:分享所见所闻,分享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