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李先生,曾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关于郑州的记忆》。作为郑州市民,我也来谈谈关于南京的记忆。

对南京的最初印象,来自当年的小学语文课文《南京长江大桥》。虽然已经记不清是几年级学的,也忘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写的啥,但对那幅大桥的配图,记忆犹新。

小学课本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诗词、历史、地理学的多了,对南京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脑海里的南京,到处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一砖一瓦,尽染南朝烟雨,一条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串起了“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

南京是有帝王之气的,孙权、朱元璋、洪秀全、常凯申都选择在这里建都。这很大程度上,由南京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中山门

孙中山曾评价南京的地缘优势:“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当时的建康城,被誉为“汉文化的复兴地”,不断吸引北方士族来此定居。在梁朝全盛时期,建康已发展为人兴物阜的大都会,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并与古罗马一起被历史学家誉为“世界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中华门

明朝开始,“南京”成了南京的专利。朱元璋让南京再次雄霸天下,建造了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宫殿、世界上最大的砖城。为了繁荣南京,他找来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建设人才,还让一万五千富豪迁徙入京。

明故宫遗址公园

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城,宏观上按照欧美模式规划,微观采用中国传统风格,堪称当时中国最漂亮、整洁而且精心规划的城市,也是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现代城市。

但南京的帝王气,总会有一种悲情色彩。因为在此建都的朝代,要么偏安一隅,要么短命而亡。历史上的南京保卫战,没有一次以胜利而告终。亡国之音,不绝于耳。南京的惨痛,要多过辉煌。

就连曾在中超联赛杯赛执牛耳的江苏苏宁足球队,同样在夺冠后便分崩离析。

而我第一次踏上南京这片土地,也与足球有关。

南京与江苏队,对河南球迷来说,既是福地、福星,又是噩梦、灾难。

1996年10月19日的甲B联赛,建业在省体以1:0战胜江苏加佳后,成功保级;1998年联赛第7轮,建业在南京0:4惨败于江苏加佳。

2006年中甲第10轮,建业主场在最后6分钟内连进两球,3:3战平江苏舜天队。

同年10月14日,5000名建业球迷远征南京五台山体育场,见证了球队绝杀与第一次冲超的历史时刻。

2010年8月18日,建业在航体0:2不敌江苏舜天,愤怒的球迷赛后与俱乐部发生史上最大规模的激烈冲突。

我第一次去南京,便是2009年4月,追随建业队去客场看比赛。

当时建业势头正旺,连续几轮在积分榜领跑,这也极大点燃了河南球迷的热情。几十辆大巴,2000多名球迷,一起涌入南京奥体中心。

赛前,两队球迷有小摩擦,舜天球迷之间“你拿棍儿你不上?”的内讧,成为一段笑谈。

南京奥体客队看台

赛中,主队看台送上最具南京特色的“京骂”:XX,呆比!建业球迷机智地用“武汉舜天”还以颜色。(江苏队中有许多武汉球员)

两队比赛倒是比较乏味,最终互交白卷,以0:0收场。

球场之外的南京之旅,才让我感觉不虚此行。

我在城市漫步,有个特殊癖好,喜欢到当地的高校看看,体验下本土的文化气息。南京是中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高教、科研中心,这里的大学自然吸引着我。

国立中央大学老照片

当时住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便在这所学校。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堪称教育界的巨无霸,只可惜后来,被拆分成了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南京林业、南京工业、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等多所学校。

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离这里也不远。南大行政楼(金陵大学钟楼)的爬山虎,球场上玩橄榄球的留学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南大校园里,就能看到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不管身处南京何地,紫峰总能在某个角度闯进视野,让你感受老街与新高度的同框与碰撞。

在清代文人袁枚私家花园“随园”遗址上修建的南京师范校园,更是惊艳。

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挺拔苍翠的名贵古木,烘托着浓重的人文气息。

南京街头的绿化,郁郁葱葱。路上的花坛,也井井有条,给人南方城市的温润、舒适之感。

鸡鸣寺也在北城。这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

没看到尼姑思凡,只是看到了追风“国学”的老师与少年。

登高望远,玄武湖与南京火车站,尽收眼底。

这一带,还分布着许多机关大院,民国考试院改为南京市政府办公地,中央研究院变成了江苏科技厅。

再往南走,便是昔日“总统府”,如今被叫作“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领导的办公室,据说还按照当年的场景,摆设还原。

与北城的大院相比,南城更有市井味儿。

在秦淮河边一站,莺歌燕舞、灯红酒绿便出现在脑海。

南京夫子庙,是绵延一千多年的学宫、书院和科举场所,曾人才荟萃。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来南京,也必须品尝下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小吃——鸭血粉丝汤。

最后一站,放在了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的南京博物院。(其他俩是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

在这里还偶遇了某位部级官员的车队,在展厅看到他对着文物,凝视了好久。

这次南京之旅,只是匆匆一瞥,来不及仔细品味。

第二次去南京,显得更为“草率”。

只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地,便在南京呆上了半天。这个有独特魅力的地方,便是先锋书店。

先锋书店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也堪称南京的文化名片,并数次被CNN、BBC等评为世界“最美书店”。

由地下车库改造的五台山总店,风景独特,创意十足。

自1996年创立以来,先锋书店保持了独立书店的特有调性,为读者打造了颇具人文精神的阅读空间与社交场所。

本土的文创产品与文学作品,更能体现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而这,也是郑州所欠缺的。

南京,或许就是郑州难以赶超的天花板。

文化上,显然不在一个层面。经济上,80年代以来,南京GDP甚至一度跌出全国前20位。好在南京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一路奋起直追,经济总量2016年超越无锡之后,2020年重回全国前十。(郑州与南京之间,还隔着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从2021年前3季度数据来看,郑州与这些城市的差距又拉大了)

况且,论人均GDP、上市公司与五百强的数量、独角兽企业规模,南京甚至要强于身前的武汉与成都。

(注:南京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1.4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4817.95亿元;郑州分别是7446平方公里,1260万人,12003亿元)

相信在江苏“强省会战略”与“南京都市圈”的政策带动下,南京还能更进一步。

再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并没有给城市带来根本上的改变,这一称谓,显然没有曾经的“副省级”与“计划单列”来的实在。

南京城市天际线 图片来源网络

-END-

来谈谈,你和南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