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政府网上的一则互动留言在中年“打工人”中迅速传播,一名自称“精通各种技术体系”的45岁软件开发人员,在辞职回家陪读半年后,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原因竟是因为年龄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类似的情况在一名48岁的外企高管身上也发生过。高学历精英,外语、管理能力出众,但从2018年离职后便始终难以找到工作。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境遇,曾经风光无限的中产如今却只能靠领取失业金生活,个中滋味怕是旁人都觉得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岁荣枯线:中年人的职场焦虑

“中年危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词应该和大腹便便、浑浑噩噩的油腻男性相关联,但如今在大众眼中的“精英大叔”却也会面临再就业的窘境,不免让人们有些错愕,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信不少人此前都会觉得,通过努力晋升到企业管理层,后半辈子便可以高枕无忧生活无虞,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丛林法则的残酷性。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显示,1985年至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了38.4岁。而在疫情反复的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内产业机构也面临调整,经济转型下所有企业都必须努力逐利图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效率成为关乎企业存亡的关键,所以精简机构、裁撤元老也成为一种必然。

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于中年失业人员并不“友好”。HR界流传着一种“精英论”,也就是35岁及以上的求职者要谨慎录用。因为如果这个年龄的人脉、资源还不能够支撑其找到一份工作,那么证明其在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对于这一论调网上争议颇多,反对者的论点也是有理有据,但依旧无法改变这种筛选理论在现实中被普遍遵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助自助者”——给所有职场人的自救指南

其实求职年龄门槛也并非针对所有行业,据调查数据显示,诸如教育、医疗、制造、金融等传统行业工作10年以上人数占比较高,也难怪被大众称为“铁饭碗”。但是“饭碗”铁终究不如自身“硬”,提升自己,掌握主动权才是王道。

放平心态,敢于试错:年龄大对于求职并不是一无是处,经验丰富、沉稳老练、责任意识等都是职场阅历的财富,所以对于中年求职者来说,保持自信的心态是重新开始的第一步。同时,积极行动起来,毕竟时间就是金钱,适当跳出固有思维,尝试不同的行业领域,只有试错才是最快找出方向的办法。

不断充电,提升专精:在主动出击的同时,修炼内力依旧是主旋律。俗话说技多不压身,认真评估自己的专擅领域,集中精力重点培养,最大程度地提升领域专业性。正如乔布斯的那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只有保持不停地充实自己,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