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战争就是文学影视当中无法绕开的「香饽饽」,无论是时下大热的近现代战争题材大片,还是之前风靡的古装大戏,都显示了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人们还是对战争充满了好奇。

相较于日趋写实以及有诸多文字史料或影像资料支持、描绘近现代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戏,古装戏中的战争场景似乎总是千篇一律,过于简单粗糙:两军交战,陈兵疆场,双方主将挺枪立马于阵前,开始叫阵:

两员大将对喝一声,杀将而来,二马一错蹬,又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两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高下,于是两军鸣金收兵。

另一种情况则是,一方主将技不如人被「挑落马下」,获胜一方主将身后的全军士兵仿佛打了鸡血,喊声震天,一拥而上,而大将被斩一方则掉头就跑、抱头鼠窜,顷刻溃不成军。

战争结束

全剧终

古装剧中的武将单挑场景
图片来源:搜狐

不仅是以《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小说或评书为蓝本改编的影视剧这样拍,很多自诩为正剧的历史剧也这样拍,我们不禁要发问:

中国古代战争真的就像武侠小说、评书绘本描写的那样,靠武将阵前单挑决定胜败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战争都是一件专业性极强、涉及因素极其广泛、组织条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的兵器,涉及的兵种、布下的战阵、运用的战术、制定的战略、前线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后方的财政支持、后勤保障。

以上这些都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因素,但为什么古装戏对这些经常习惯性无视,而对武将单挑异常热衷呢?

其实除了相关知识欠缺之外,某种程度上也不能都怪他们,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老祖宗:

也 不 清 楚!

中国古代的史书对战争的记载往往不是那么详细,甚至经常「留白」。

这是因为太平盛世下的史官往往对战争知之甚少,承平时期的武将也搞不清真正的仗该怎么打,而从乱世中活下来身经百战、统率过千军万马的武将又往往没文化,没法将战争记载下来。

所以悠悠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中,真正认真探讨过古代战争的古人竟然只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人而已。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此外戚继光还在抗倭过程中针对倭寇善于设伏、喜好短兵相接的特点,创造了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单位的著名阵法「鸳鸯阵」,在与倭寇作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搜狐

戚继光不仅能带兵打仗,还将自己练兵、作战的经验都成书记录了下来,这就为我们认识古代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戚继光认为:他的一些「同行们」,即在朝武将对战争有两大认识误区:

一是过分夸大个人「武功」的作用,经常招募一些舞枪弄棒、招式花哨的武师,其实在战场上排列密切的战阵面前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

二是迷信上古兵书上的一些诸如「青龙阵」、「白虎阵」等神秘色彩浓厚的阵法,把阵法排得像大型团体体操表演一样,华而不实,到战场上根本没用。

虽然戚继光身处明代,但是因为明与战国、秦汉、唐宋同为冷兵器时代,除了一些具体的细节有区别之外,基本原理其实并无不同,因此对我们认识古代战争有重要的作用。

戚继光对于战争的论述其实还有很多,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相关信息,以及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历史学者李硕老师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 为什么出现在小学课本中,为后人传诵,能将「白羽」「没入石棱中」的「万人敌」「飞将军」李广终生未封侯,得不到汉武帝的「待见」?

  • 为什么马镫的发明能够使骑兵最终形成对步兵的绝对碾压,如何对后世战争产生革命性的作用?

  • 为什么拥有着强大骑兵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没能在这一时期挥师南下一统天下?

  • 为什么武将们的作用不在阵前单挑?其真正作用究竟在哪些方面?

如果你还想了解这些,翻开这本书,就可以跟李硕老师一起「穿越」回去,了解那一场场真实战争的细节与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