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长达35天的日凌失联后,“祝融”号终于恢复与地面的通信,并在最近又迎来一个全新考验,那就是和欧洲的“火星快车”进行通信测试。根据计划,前者会将信号发送到后者,而后者在接收到之后会将信息发到欧洲航天局的地面接收处,之后这一数据才会被转发到我国火星探测部门。从计划来看,这将是中欧火星合作迈出的关键一步,同时为两国的“探火”工程提供了保障。

不过计划虽好,但在执行时却遇到不少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两者信号不兼容,因为当时中欧都没有和其他国家火星探测器互通的计划,更没有可能获得对方的信号数据。因此通信不兼容成为一大阻碍,但好在“火星快车”拥有“盲听”功能,在双方约定好通信时间后,其将主动捕捉“祝融”号发送的数据。最终中欧火星车成功对接,这次中继“搭桥”也大获成功,10GB数据将经欧洲中转到我国,但网友们却有诸多疑问。

为何要将数据发给欧洲,“天问一号”哪去了?这会不会导致“泄密”?“祝融”号是我国首次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其收集的数据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但如今其与“火星快车”对接成功,相当于“祝融”号也接入欧洲卫星,其中风险不言而喻,更有网友提出万一被中途拦截怎么办?这种担忧虽然有道理,但却不太可能实现,火星信息这么宝贵的数据,我国当然会严格加密,更何况要经外国转发。

所以中欧通信过程中会加上各道指令,之后还会通过多个关口把控,最终我国再输入指令才能接收到真实信息,因此完全不必担心泄密可能。我国既然敢于和欧洲展开合作,自身技术是最大的底气,其次才是对欧方的信任,以我国如今的技术,任何国家想要拦截或者破解指令都不可能。而这次之所以不使用“天问一号”传回数据,只是为不时之需准备。

我国在火星与地球之间只有一颗轨道器,受到日凌的影响更严重,相比之下美国有三颗轨道器,所以其仍可以从太阳两侧传回信息。所以这次和欧洲的合作就是为弥补我国中继卫星的不足,虽说未来我国将发射更多的中继卫星,但并不是随时都能发射。必须选在地球与火星距离最短的时间,最快也得在2024年,发射后其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火星,因此在这期间只能和欧洲合作。

(文/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