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1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癌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至此,我国已经陆续设置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血管、癌症等10多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2017年,《“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印发,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开启加速度。经历4年多的摸爬滚打,这些中心呈现出什么模样?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关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专栏,展现国家医学中心的工作机制、重点任务和进展,以及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带来的医疗资源格局的变化。

11月26日,初冬的武汉阳光明媚。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501号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体工程大楼外立面幕墙已完成80%。7楼的儿科心血管病房内,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吊顶装修。

按照计划,明年6月医学中心主体工程将投入使用。目前,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储存与研发基地已经建成,核与辐射救治和教育培训基地正在建设中。从获得国家批复至今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建设始终如火如荼。

01

“增设”二字意味深长

“在原有设置类别的基础上,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强化科研攻关力量,培养骨干人才梯队,全面提升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2020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之所以说“增设”,是因为《“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明确,国家医学中心在全国范围按综合、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口腔、精神专科类别设置;同时,根据重大疾病防治需求,设置呼吸、脑血管、老年医学专业国家医学中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不在其中。

“意外”源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如何乘势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应对疫情大考、淬炼治理能力的必答题。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是一个解法。

公共卫生需要多部门协作、全社会行动,因此,当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落户同济医院时,外界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最突出的一点是,与心血管、肿瘤等专业的国家医学中心涉及单一病种或功能不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方方面面,在功能设置上超出了一家医院本身的职责范围。

“武汉保卫战”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突出表现在预警机制、床位设置、救护物资储备等方面。“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体现了国家对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决心。中心功能涵盖了预警、防治、救治全流程,也要补齐物资储备、药品储备及检测等一系列短板。”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任、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说,中心最大的特点是以公共卫生职能为主要职能,强调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急重症的综合救治能力,与其他国家医学中心相比,功能更复杂,系统也更为健全。

面对挑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副主任、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谈到了武汉的特殊优势:武汉是中部6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坐拥27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丰富,综合医疗实力强大;高校云集,各类人才聚集,拥有良好的配套基础。此外,同济医院“一院三区”分布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能够实现高效的“平战”转换,降低“战时”沟通和运转成本,实现快速反应、合理分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魏晟教授表示,国家医学中心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首先,综合医院要起到牵头人的作用,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包括疾控部门、高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共同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攻关。其次,医疗信息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尚难以互联互通,医学中心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最后,医学中心应着力构建人员培训和考核体系。此外,可以考虑设立一些开放基金,调动各界力量联合攻关,构建可开放使用的各种健康数据库。

02

平战结合”贯穿全局

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测性,面对超200万人次的年门诊量,大型综合性医院建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现实路径是——“平战结合”。

医学中心的“主阵地”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为何选址在此?王伟解释:“光谷院区位于新城区,从空中俯瞰,像一只蝴蝶。阻隔传染病时,每个‘翅膀’都可以被单独隔离起来。”

“平战结合’贯穿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王伟说,平时,同济医院作为中心的主体医院,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专家团队,按照疾病和专业类型,建立各个工作小组;战时,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保证预警和救治平台正常运行,并协同后勤保障、网络技术、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团队。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座可停放4000辆车的八层停车楼被赋予了新功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停车楼各层均预留了电线、水管、污水处理系统等设施。据了解,当突发应急事件发生时,将平时隐藏在停车楼楼体里的消防卷帘拉下,停车楼就可以变身为一座大型方舱医院和一座相当规模的战时物资储备仓库,救护车可以直接开到八层。

计划2022年6月投入使用的中心主体工程,平时是儿童医院,战时可变成一个拥有隔离负压病房、急诊负压复合手术室的大型综合医院,随时隔离、救治传染病患者。

同样将于2022年投入使用的质子中心增加了两层楼,其中一层是楼板里有铅板的核医学病房;另一层则要建一个模拟的救护直升机机舱,用于培训全国的空地一体化救援人才。

受国家储粮模式的启发,中心对药品和物资由实物储备转为产能信息的储备,摸清楚相关生产厂家和产能,一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能在国家层面紧急组织调动,避免造成储备实物的浪费。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建设不单单有技术上的创新,更有系统性的创新。王伟介绍,中心致力于防控机制、保障队伍、平台构建、管理模式、网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

03

医防协同是最大难题

医防融合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新问题。公共卫生在上游筑坝、控增量,医疗卫生在下游挖渠、去存量,两者不能偏废。

“如何实现融合?从综合医院的角度来讲,要打破固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惯性,从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走出去,贴近公共卫生实践,这不仅是个观念改变的问题,也是一个工作方法、工作思路改变的问题。”魏晟说。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副主任、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表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医院要成为主动的一方。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医院的积极性是足够的,而怎么与“防”达成一致是最大的难题。医学中心在努力探路,以期打造既有早期预警能力,又能够进行分层分类医疗救治指导,还能够开展公共培训和教育的体系。

在早期预警方面,目前医学中心构建了基于症候群的信息系统,对医院近5年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探索构建“基于症候群监测的疫情早期预警模型”,尝试做了霍乱、疟疾等症候群分析,为研究和建设下一代具备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能力的疫情监控平台提供科研基础。

9月27日,全国医院最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同济云数据中心”启用。这意味着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健康大数据中心升级为跨地域、跨机构、跨部门数据融合的健康云数据中心,可随时按需扩容,时刻对接联通全国医疗机构的健康大数据。

廖家智介绍,目前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以健康大数据中心和预警中心为核心的智能预警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和标准化,并接入同济医院3个院区实时数据,涵盖门诊就诊监测、症候群监测以及部分法定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下一步,计划对接湖北省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湖北省域医疗机构的监测预警,将来其他国家级、省市级医院以及社区诊所可按中心发布的信息标准对接到健康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国家级医院到社区诊所之间全链条新发突发传染病多点监测和预警。

在科研方面,医学中心正在努力做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填空题”。比如,人类很多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借助医学中心这个平台,同济医院感染科宁琴教授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申报了“人畜共患疾病救治研究基地”;为了快速检测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建立了高通量基因检测平台,3天内就可检测出新发现的病原体;原来用于体内激素检测的质谱仪,重新建立方法后,可以快速检测毒物,为中毒患者救治抢时间……

“医防协同缺的是落地措施,所以要建培训中心。”刘继红介绍,医学中心正在建设核与辐射应急处置培训中心、微生物高级培训以及航空救援培训中心,希望能提高医生的防控意识,增加防控人员的医学常识,让最一线的人有医防协同的理念。在基层,通过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培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织网计划”正在进行。

“中心落户武汉,有利于湖北甚至中部地区整体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以同济医院为主体,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大。”王伟表示,同济医院将尽全力搭建好平台,外引内培,汇集公共卫生、防护、检测等各方面的人才,借鉴国际经验,融合新冠肺炎抗疫的中国智慧,形成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救治体系,打造预防、预警、救治、管理、培训、研发等为一体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长效防控机制。

文:首席记者 姚常房 特约记者 蔡敏 通讯员 田巧萍 李韵熙

编辑: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