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生日当天,摄影师鹿道森选择了默默离开这个他认为无望的尘世。他以自己的方式走得非常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鹿道森童年经历有些不堪回首,留守儿童,校园霸凌,长大后的职业生涯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渐渐地萌生退出凡尘之意。这也让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感同身受,纷纷在评论区诉说自己的遭遇。

现在是一个自由而多元的社会,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所以也不好置评。逝者为大,作为一个26岁的青年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只要不连累别人,怎么选择都是他的自由,我们不能说什么,只能尊重他的选择。

天堂里四季如春,愿玫瑰花年年为他开放!

不过说实话看了这个报道,最近几天一直感觉心里特别堵得慌。一边默默流泪,一边惋惜生命之脆弱,在本该如花绽放的季节,他却自行选择了枯萎。实在想不通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为什么反而怕活着?

我是70后的人,和90后的鹿道森差不多相差20个年头。同龄人都知道,我们小时候的物质生活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比鹿道森差得更远。社会治安什么的也和现在相去甚远,很多人遭受的欺凌可能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都是姊妹众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计划生育还特别严,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父母根本顾不上大的。多子多福是那个时候的老传统根深蒂固,父母又要下地干活又要到处躲着生小的,随便放给爷奶或者外公外婆,活着就行了。

我们处在中原地带,算得上四季分明。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就只有冬夏两身衣服,夏天早早穿上单得到秋天,秋天早早穿上棉的到春天。家里孩子多,女孩子就特别没有存在感,记得特别清晰的是八九岁那年红眼病特别厉害,睁开眼合不上,合上睁不开,爷奶只给吃了几片土霉素拉倒。到现在都好庆幸那时眼睛没瞎掉。

小时候我上学早,天天放学被邻村两个大点的孩子逼着撕作业本给他们,不给就拦着路不让回家不让上学。回家还不敢和家长说,但作业本用得太快回家还被家长责骂。妥妥的内忧外患,甚至有段时间看见那两个孩子都不敢去上学,远远跑开。在教室里被起外号惹得全班哄笑什么的更是司空见惯。

那个年代还没有塑料大棚,也没有反季节水果。记忆中有一年叔叔家秋天藏了几个苹果在箱子里,冬天打开后满屋子都是香味,但看到我去了立马藏了起来。可能是因为没有吃到的原因吧,30多年过去了,那个香味一直在脑海里回荡,以至到现在好像还常常闻到那个苹果的香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学后一般都是村里女孩子抓石子,男孩打四角(废作业本折叠的)推铁环什么的。男孩女孩一起玩儿的就是捉迷藏。有时候能玩儿半夜,有的孩子还会因为藏得太好直接睡熟在外面。有的家长出去找,有的找也没人找。只能啥时候睡醒一溜烟儿跑回家,还有可能被父母关在门外不让进屋,调皮的第二天再赏一顿打。
奇怪的是就这样的生存环境,那个年代的人懵懵懂懂都很开心。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也没听说哪里有什么抑郁症想不开什么的。大点儿还想着赶紧上班或者打工挣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帮父母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帮父母减轻负担。

反观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活,可能因为很多60后70后父母感觉自己小时候吃得苦太多,舍不得让自己孩子把自己吃过的苦再吃一遍。再加上60后70后的后代好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围着一个人转。可能这就造成了90后00后特别自我,抗压能力特别弱,很多不会换位思考。

还有现在的受高房价等一些外在社会实际因素的影响,和一些天天平台上的一些不健康的炫富表演,让很多年轻人心理失了衡。活得自我让他们忘记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想着凭什么都是人,为什么别人有好父母生活得那么好,而自己却过得这么苦逼?

人性真的很复杂,给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没有别的父母给得多,想拼命给;接受的人永远觉得别人给得不够多,拼命索取。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温室里开不出健康的花朵,孩子该历练该吃苦的时候父母也得适当放手。父母给子女当牛做马一辈子对子女来说未必是好事,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沟通方法和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远比盲目物质的给予强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命运的赠与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不管是谁,生而为人,不吃这样的苦就有可能吃那样的苦。撑过去,你是赢家天天看着玫瑰为你绽放,撑不过去,只能让别人祝福你玫瑰天天为你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