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黄玉玲)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十四五”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公共气象服务主要发展目标和七大主要任务,提出到2025年,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未来五年,公共气象服务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公众将感受到哪些变化、享受到哪些实惠?就此,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进行解读。

问: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如何,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哪些良好基础?

答: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成功应对超强台风、特大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重大气象灾害。建成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由30分钟缩短到5至8分钟,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时期年均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比重降到1%以下,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二是气象服务人民、服务各行各业取得明显进展。打造“中国天气”公众气象服务品牌,初步建立基于任意位置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88分以上。专业气象服务涵盖上百个行业领域,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重大战略气象保障持续深入。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持续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和涉及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的建设。

问:面向个性化需求,计划在哪些方面“发力”,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哪些变化?

答:“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将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大力促进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一是促进服务数字化。将打造“自动气象观测和智能网格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提升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为各行各业提供气象服务数字化接口、插件和图层,为老百姓享受高品质的数字生活、智能生活提供支撑。二是促进服务精细化。在拓展气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上下功夫,建设公众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提供覆盖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为公众运动、康养、旅游等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三是促进服务智能化。进一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气象服务需求智能感知、服务定制供给能力,以用户为核心,实现用户画像管理,提供基于用户位置和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探索利用网络机器人等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服务,让公众随时可以便捷获取所需的气象服务。

问: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新时代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构建体系?

答: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以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引领,创新推动气象服务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突出创新在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更加突出以用户为中心,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将气象服务融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融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融入百姓日常、融入美丽中国建设,真正发挥“盐”的作用。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将气象服务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置于气象强国建设的全局之中,分步实施,全面协调。四要坚持改革开放,理顺服务与用户、部门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关系,强化服务赋能,稳步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构建和谐共生的气象服务生态圈,推动气象服务走出去。五要坚持规范管理,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气象服务发展环境,扶持气象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