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燕侠

赵燕侠,1928年生于河北武清,7岁随父学艺,14岁到北京后师从荀慧生、李凌枫、诸如香等习青衣、花旦,15岁以一出《大英杰烈》在京崭露头角。1947年组成燕鸣社,在京、津、沪等地演出《红娘》、《花田错》、《玉堂春》等戏。

新中国成立后,改燕鸣社为燕鸣京剧团,1961年并入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同台演出,以《白蛇传》、《红梅阁》、《碧波仙子》、《盘夫索夫》等剧唱大轴。1964年主演现代戏《沙家浜》,塑造了阿庆嫂的艺术形象。

赵燕侠宗荀派,神气、步法都称得上是“荀派正宗”。然而她又不仅是一个荀派传人,她早已“青出于蓝”而发展了“蓝”。她的技艺全面,唱念做打俱佳,在继承荀派表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突破传统技艺。她戏路宽,梅派、尚派、荀派戏都演,在她的唱腔风格里保留着梅、尚的某些因素。

正因为赵燕侠不拘一格,才能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化出自己的路数来。我们称她为“赵派”是当之无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燕侠《花田错》

赵燕侠的演唱,首先是通俗易懂。她能把角色的面貌和心理勾画得清清楚楚,在力争听得懂的基础上,她更追求咬字清晰、动听,念白优美清新,达到了字真、情切、韵美的境界。尤其是唱腔,到了她嘴里就显得格外亲切感人。

赵燕侠的嗓音清亮,音质纯正,高音不窄,低音不闷,高、中、低音运用自如,有时低音用真声,使真假嗓适当地结合起来,大小嗓结合得非常完美。

1

改进京剧发音吐字

青年时期,当赵燕侠听到有些年轻观众,特别是大学生说“你们的京剧听不懂”的时候,她意识到过分强调湖广音和中州韵是对京剧普及的制约。从此她就对京剧吐字发音进行了反复地摸索,大胆的改进。力求让观众感觉她的唱念听得清晰,听得明白。

赵燕侠的吐字是一绝。她是先把字报出来,再使腔,每个字都很清楚。她唱戏,剧场可以不打字幕,观众照样听得明明白白。这与她年轻时爱听曲艺,从中吸收了北方曲艺咬字方法有着密切关系。

她的唱腔,以字行腔,而不以腔害字,在行腔中考虑字与字的间隔,妥善安排轻重抑扬,因而能够唱出语气和感情。有些“上口字”,如“相约二更”的“约”字,不按“中州韵”念,而改用京音,因而较容易听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燕侠《碧波仙子》

她的唱腔,敢于突破陈规,冲破藩篱,旦角各流派的唱腔以及昆曲、地方戏、民间小调,她都有选择地加以采用。如她的代表作《春香传》中【二黄快三眼】是在《钗头凤》荀腔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陈妙常》里的【西皮慢板】转【二六】插进了反西皮,又在二六中搬用了原板腔;在【西皮流水】里把一些句子断开来唱,加小过门;一些句子垛起来唱,流水当中还夹散唱,这些前所未有的尝试获得了成功。

她的唱腔不平均使用力量,某些地方一带而过,某些地方着重发挥。有时不使腔,唱得象说话;有时着力抒发感情,唱得淋漓尽致。她还善于控制音量,通过强弱、高低、收放对比,来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变化。

2

惯用“疙瘩腔”

所谓疙瘩腔就是指唱腔中连续短促的顿挫音,这种腔法处理宛如滚落玉盘的珍珠,仿若流水滴落的叮咚之音。

赵燕侠的京剧《孟姜女》,是发挥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创作剧目,1950年代录制唱片存世。《孟姜女》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历史故事。它通过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情节,对封建社会繁重的徭役进行了控诉,赞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演唱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四平调原板】

谯楼传来更鼓声,

长夜难眠心不宁。

万郎啊,

怀念我郎君,

夫君恩爱深。

何日能聚首,

相对叙衷肠。

啊,叙衷肠!

3

赵派唱腔佳作“小乖乖”

赵燕侠的唱腔很重视唱情,更善于运用声音表情。在《白蛇传·合钵》一场,白素贞在母子离别之际,怀抱婴儿有一段情真意切、如泣如诉的【二黄徽调三眼】唱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白素贞面对骨肉分离的悲痛心情,及对法海的满腔愤恨。听来催人泪下,痛彻肺腑。

赵燕侠《白蛇传》

唱腔开始处,赵燕侠满怀深情地唱出:“亲儿的脸,吻儿的腮”。两个“儿”字唱得截然不同,后者比前者唱得更含蓄亲切,表现出白素贞深沉的母爱。赵燕侠以饱满的气息、收放自如地运用一连串迂回委婉的“疙瘩腔”,以一个高潮展现白素贞对法海的愤恨情绪,犹如开闸放水般一泻千里地喷涌而出,赢得全场观众掌声如潮。

这段白素贞徽调唱腔悱恻缠绵,哀惋动人,如泣如诉,悲恸人心。这段唱腔以词曲的别致而顺畅,赵燕侠的演唱真切而传神,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成为空前绝后的经典之作。

赵(燕侠)派是当今硕果仅健于世的京剧艺术大师理应传承,对此应引起京剧界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