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电影太丰富了!它最主要叙述的是海明威(1899-1961)与其第三任老婆玛莎·盖尔霍恩(1908-1998)间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玛莎·盖尔霍恩是至今战地记者的最佳典范,迄今还有一个奖“玛莎-盖尔霍恩新闻奖”,以下这些战争都曾出现过她的身影:西班牙内战、俄国入侵芬兰、中国八年抗战、缅甸、新加坡、诺曼底登陆、越战、第三次中东战争、波黑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盖尔霍恩著有数量不少的相关书籍,跟罗斯福总统夫人交情甚笃,见过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当然,世人还记得她另一头衔「海明威夫人」,虽然只有五年(1940-1945),是海明威四个妻子中的第三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从1936年海明威与盖尔霍恩相识到盖尔霍恩垂垂老矣为止。海明威与盖尔霍恩的热情,最早献给西班牙内战,也因战争,爱苗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呈现出欧洲各地的志愿军,为捍卫民主、力抗法西斯,齐聚马德里。空袭、壕沟战,在马德里,「前线只有两条街」,饭店大堂变成临时伤患检验受伤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第一场的床戏,在马德里炸弹此起彼落爆炸声中,天花板石灰严重剥落中进行,还能拍得十分浪漫唯美,石灰如雪花飘落,导演真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明威忙着在战火中捕捉电影题材,以告诉世人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残酷的本质;玛莎·盖尔霍恩亲临枪林弹雨,深受震撼教育。她受到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莎·盖尔霍恩,在战场上认真观察,发表看法,不论用合法或非法途径,前线就是目标。根据她晚年接受采访表示,生平最大「打击」,一是西班牙内战,邪能胜正,人生至此,天道宁论!二是参访达豪集中营,对人性的失望,无以复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明威的部分,他是热情、狂野、有才华的作家;但不拘小节、脾气暴躁、酗酒,让人不敢恭维。玛莎·盖尔霍恩期待能在工作职场一展才能,与对战火蹂躏下的难民声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海明威只希望有一贤妻、缪斯女神陪伴,两人价值观日行日远,终究不堪考验,劳燕分飞。

这部电影「女性主义」的部分,虽然没有刻意强调,但可以体会玛莎·盖尔霍恩想闯出一片天的强烈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中亮点,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玛莎·盖尔霍恩,这是我所有看过妮可·基德曼的片子中「牺牲」最大的。扮老、扮丑、露点、床戏、脏话,样样都有。

有一段,一定要「关注」的,就是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在1941年春天到重庆访问蒋介石、宋美龄的桥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明威不喜欢蒋介石,也不喜欢中国,导演透过几幕画面,将当时中国的「腐败」,描写的入木三分——脏乱、贫穷、裹小脚不良于行的难民、鸦片馆、被遗弃的麻风病小女孩、赤身拉船的纤夫(那一幕应该是『小三峡』的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问中蒋介石『吐出假牙』、狂吃巧克力的丑样,宋美龄不知民间疾苦,恼羞成怒地跟玛莎·盖尔霍恩抬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相对的,秘密见周恩来的部分,则显得周的气度、风范与智慧。据说,远在珍珠港事变之前,海明威就断言解放军将是赢家。这一段应该是根据海明威与盖尔霍恩书中的内容改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片中大量穿插纪录片,巧妙将演员融入,手法之高超,可知电影工业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真真假假,我都分不清,西班牙内战的画面,应该一半是假的;芬兰人滑雪敲打战的画面,应该是真的;D-Day抢滩画面一定是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豪集中营 那堆瘦巴巴的死人骨头,也应该是真的;妮可·基德曼在中国铁轨边,见一战火劫留的小男婴,我就「确定」那绝对是假的,那是1937年日本轰炸上海的故事,电影将他搬到了重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残酷啊!海明威接受痛苦的电疗,又得远离烟酒好朋友,脑子无法思考写作,干脆自杀;片中没交代的,89岁的盖尔霍恩,眼睛全盲,又因癌症困扰,也同样选择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对受人敬仰的美国名作家、名人夫妻,一生轰轰烈烈,最后自杀,或许是个惊叹号,让世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