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汐
如果没有沉迷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小说家。 ——村上春树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如是所言。而他对音乐的喜欢,尤其是对爵士乐的痴迷,体现在他诸多作品的字里行间。
村上春树的第一本纯粹音乐随笔集《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的译者序里,曾提及,从1978年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到2005年的《东京奇谭集》里,光是小说作品中出现的音乐曲目和音乐家的名字,已然多达800次。
更不用说,他还有不少的随笔、游记,以及后续的长篇小说《1Q84》、《刺杀骑士团长》,甚至今年新出的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中,无一例外,都会提及爵士乐。
有一次,村上春树与同为超级爵士乐迷的日本著名画家和田诚,通力合作出版了一本介绍26名当代美国爵士乐手的小传《爵士乐群英谱》。在后记里,村上春树更是直言不讳:
一次偶然迷上爵士乐这种音乐。自那以后,同爵士乐一起度过了人生大部分时间。对我来说,音乐始终是极其宝贵的东西,而其中不妨说爵士乐占有着特殊位置。
村上春树对爵士乐的痴迷,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一批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因此对爵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亦如此。
只是,在浩如烟海的爵士乐史上,有那么多数不胜数的音乐家和风格迥异的爵士作品,我们该如何进入真正的爵士世界呢?
英国诺丁汉大学音乐教授默文·库克(Mervyn Cooke),以他作为一个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学识和经验出发,精心编写了这本《爵士乐编年史》,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百多年来爵士乐发展的前世今生。
本书从1895年爵士的起源讲起,并以时间线索为序,辅以丰富的图片、专业且条理清晰的结构,分阶段介绍了爵士乐的发展、传播、创新与复古,让读者得以感同身受百年爵士乐的兴衰,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碰撞与跨界合作;
其中,更有对这百年来成就了爵士乐的天才人物和顶级乐队的介绍,包括他们的风格、流派和影响后世的作品故事等等,不论是初对爵士乐感兴趣的读者,还是资深乐迷,想来都能在这本书里收获不一样的爵士乐知识。
诚然我们今天在听爵士乐时,会觉得它有种高雅且艺术的气质,如古典乐般,有着丰富多变的风格;但追溯爵士乐的起源,似乎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奴隶制与种族不和。
作者在引言里写道,「从西部运送到新世界的奴隶,带着他们的音乐传统,用部落工作的歌曲与舞蹈帮助自己适应强制的劳动。当带有节奏性的语言、非洲声乐中具有表现性的转音技巧、借鉴于白人奴隶主所青睐的欧洲音乐的结构与和声融合,便形成了爵士乐的基本元素。」
直到1865年黑人解放后,综合了上述非洲和欧洲音乐技巧的黑人宗教音乐,为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两种音乐流派——拉格泰姆(RAGTIME)和布鲁斯(BLUES),铺平了道路,才引导了早期的爵士乐风格。
爵士乐的录制最早出现在1917年,1923年后开始迅速普及,那时的主要活动中心早已转移到了芝加哥和纽约。伴随着查尔斯顿舞的流行,引导爵士乐发展出节拍更紧凑且旋律也更轻快的活跃风格。
这个时期绕不过去的一个天才音乐家是有着「爵士乐之父」之称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也就是本书的封面人物。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早年以演奏小号成名,后来因其独特的沙哑嗓音,成为了美国大萧条时代温暖又浪漫的声音之一。他的超凡个人魅力,以及持续不断的音乐创新,将爵士乐从新奥尔良带向了全世界,成为广受大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
换言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爵士乐坛的地位,恰如古典音乐里的巴赫,摇滚乐里的猫王;也正因此,本书的封面选用了他1933年在欧洲巡演时的照片,有着他一如既往的露齿笑容,或如村上春树对他的评价,「此人的的确确是在以发自心底的欣喜演奏音乐」。
《爵士乐编年史》里,共收录有317位爵士乐史上重要人物的音乐成长故事;近350幅的年代图片,定格了115年间爵士乐艺术家们的经典瞬间。
本书的编排上更是有着难能可贵的细心与贴心,在每一页都能看到「世界纪事」和「爵士纪事」两个条目栏,依照时间顺序梳理爵士乐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而在本书的最后,还收录有爵士乐史上的「音乐人」列表,「音乐术语」的解释,「国际爵士音乐节」的推荐,以及推荐阅读书目和推荐聆听唱片…… 这些对于初入爵士乐世界的新读者来说,简直是不要太友好了;即便是资深乐迷,亦可查漏补缺,重温爵士乐的高光时刻。
-THE END-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