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风车,城里人想到的是荷兰那种,或者架要山上的风力发电机。
农村人呢,想到的则是将稻谷吹干净的家具。
据说,这玩意,还是古代黑科技呢。
网上文章讲,旋转式扬谷扇车综合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等原理,人为地强制空气流动,在世界农具史上曾是“高新科技”。
既然是新高科技,那么肯定就还有“低旧科技”与之对应。
那么,何为低旧科技呢?
那就是扬谷法和簸谷法。
(晒谷老照片)
扬谷法是将脱粒后的稻谷用铲子斜抛空中,以风力将秕谷草屑吹开,壮谷落下。
这种方法得有风,下雨做不了,还很费力气,十分低效。
簸谷法则是将稻谷放入竹制簸箕中,手腕不断抖动,将阴谷子和好谷分开,再将竹盆放地上,把阴谷子拿掉。
此法一次抖不了多少,且不是壮汉,干不来这活。哪怕是壮汉,也得累得够呛。
作为南方80后,扬谷法我没见过,但簸谷则是亲手做过。只不过,仅将稻草里夹的散谷簸出来,并非一大堆谷子去簸啊簸。
之所以不必如此,只因我家有风车。
所以,看到91年前安徽芜湖农家这张老照片时,我感到特别亲切。
打谷场上那些玩意儿——箩筐、竹盘、背在肩上的竹扫把,还在那台风车……我都用过啊。
(芜湖农家,拍摄于1929年)
我家并不是从来就有风车的。
七八岁之前,我家要车谷子,都是找邻居借。好几家共用一台,碰上农忙,这家也要用那家也要用,十分不方便。
但做这东西,可是技术活。村上虽有木匠,但主要是做柜子窗子之类的,并不会做风车。
直到有一天,两个外地男子沿路叫着,做风车哦,做风车哦……我家才终于有风车了。
木头是现成的,却要砍斫锯切,也并不容易,两人大概做了三四天才搞完。
做一架就有一架的钱,他们自然是希望能快点搞定,所以,晚上都开工。
那时是90年代初,晚上还经常停电,我连着几晚帮他们举蜡烛,看着他们敲敲打打,觉得十分有趣。
(我家的风车)
自家有了风车,不论是双抢还是秋收,就都方便多了。
且这东西很耐用,30年后,还像新的一样。
说起来,风车历史悠久,最迟西汉已存在。
那时小孩识字课本里,就有——
碓石岂扇,颓舂簸扬一句。
专家们考证,扇,正是风车。
宋初梅尧臣则写得更详细生动:
田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
因风吹糠籺,编竹破筠箭。
任从高下手,不为喧寒变。
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里所画的,则跟我们基本一模一样。
(天工开物插图)
风车使用,不拘天晴下雨,严寒酷暑,需要时,往有顶棚的地方一架,即可呼呼车起来,方便且高效。
如果要说它跟簸扬法的区别,大概,就是算盘和电脑的区别吧。
现在有了收割机和大型打谷机,有些人家的谷子,就不怎么车了,这玩意儿渐渐也就成文物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