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来说

用来计时、看时间的工具

早已经从钟表“进化”成了手机

曾在当涂街头时常看到的钟表修理匠

现在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当涂南营的这条路上

却开了一家只有几平米大的“店”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

这间小小的不起眼的店铺

已经陪伴这条街走过27个春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在旧时光深处的修表店」

南营路上的这家钟表摊,已经开了有27年的光景了。每天的营业时间就只有早上,除了修钟表之外,也可以在这里配电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摊子就开设在一家面馆前面,很不起眼的一辆小车,想找到这个小摊也并不困难,找位附近的居民一打听,大家都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上半年之前,这个小摊还是有着自己的海报和宣传语。当时笔者就是看到海报上的字,才对这家店产生了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手表流行的黄金时代,它可是不折不扣的新鲜玩意儿,手表也就成了一门稀奇活,来修手表的人简直络绎不绝。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钟表修理行业曾经有多么的红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三转一响是家境殷实的象征。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那时,也是钟表行业的春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有块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也有许多老先生,在那个年代,花三四月的工资,就为买块表。对那时的年轻人来说,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腕上戴着手表,在人群里,时不时地扬起手腕,看看时间,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

*网络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时代发展下,钟表市场越来越小众,钟表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少,许多师傅扛不住压力,转行做了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不愿这份手艺埋没,亦或是因为热爱。经历了这一行业的兴衰之后,老师傅仍然坚守着修表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当涂,就是这小小的摊位,在此坚守了二十多年,也见证了南营路这么多年的一点一滴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店的一切都透露着年代的痕迹,小车上的橱窗在岁月的蹉跎中布满了年代的缩影,好像在告诉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肯定还会在这一直待着,就像钟表师傅还坚守在此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师傅,择一事而终一生

店主姓孙,是一位开朗健谈的大爷,今年68岁了,下岗之后就开了这个小店,一直开到了现在,都已经27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师傅说,那个时候15岁就学修钟表了学了几年就去当兵了。当了三年兵回来,还是回去了当时的店,但是后来店倒了。再到后来下岗就自己摆了个摊子,没想到这一摆就是二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你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就开一上午呢?孙师傅说:现在又不指望这个赚钱,就打发打发时间。那个时候家里经济不好啊,倒是从早干到晚,现在就当个消磨时间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去的时候,还有客人在。细聊发现,他们都是孙师傅的老顾客,说是每年都来。在笔者和孙师傅闲聊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不耐烦的走开,而是一直在凝神听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师傅还提到了,这么多年做的就是老顾客的生意,一般来的都是朋友介绍来的,想来这也是孙师傅口碑好的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笔者问孙师傅有没有修过很贵的手表是,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孙师傅说他修过浪琴也修过劳力士,不过,其中有些表虽然很贵,但里面的配件却不是原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其实无论是名表还是普通腕表,都同样对待。在孙师傅眼里,手表不只是计时器,更承载着情感和故事,拥有血肉之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而且不难发现,孙师傅真的是热爱这个行业的。虽然口头上说的是打发时间,但是当笔者说是要写文章的时候,孙师傅十分热情叙说了自己的故事,甚至找了很多视频以及图片发给了笔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手艺人,既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艺可能会被遗忘,但这份珍贵的匠人精神,却永不过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时间的不断冲刷下

这些当涂的手艺人也都徐徐老去

“修表”这一景象也成了当涂街头

不再多见的一种人文景观

如果有一天你恰好经过

那就停下脚步再看它一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