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洛阳的繁华街景中,《风起洛阳》的故事徐徐展开。剧集延续了近年来古装悬疑题材对叙事风格的开拓,也拓充着荧幕的东方美学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影起笔,影像有纵深

作为一部东方传奇剧,《风起洛阳》的视觉表达是有质感的,层次丰富的光影造型、东方的浪漫主义色彩充盈其中。在对古城风貌的复刻上,《风起洛阳》通过特效雕琢细节,拉长画面的光影纵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集运用三维建模场景迅速带入故事背景,虚拟建模与实景搭建的结合,将陈述性解说立体化,也令视角更加流畅多变。开篇的场景由虚转实,《风起洛阳》的故事引入也是渐进式的。由繁盛市井的大场景,层层推向细节处的人物和线索。剧中出现了大量俯拍、推镜头,在人与城市微妙而多变的关系中,探故事原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镜变化完成剥茧抽丝的层层推进,剧中的用色也强调厚重感。画面色彩以暗调为主,大光比、强色彩对比的光影表达下,剧集的色调沉郁,整体性地笼罩着悬疑的气息。在复杂光影布景与诡秘氛围中,将案情细节全景式呈现,实现故事的生动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速度多变的运镜营造起伏,低沉音效铺陈情绪,配以戏剧化画面影调,赋予了《风起洛阳》电影化质感。不强调优美的飞檐走壁,而是用拳拳到肉的近距离动作戏凸显混乱,营造出硬朗风格。第一视角的运用、强弱分明的视听节奏,则强化了探案过程的代入感,悬疑氛围随之加强。

古都盛景,构筑东方美学

地理承载人文,时代与文化场域是人物关系图谱的根源。神都洛阳人群熙攘、光影斑驳的热闹景象中,是《风起洛阳》对“洛阳”IP的深入挖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更代表了古代都城发展的极盛之景,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的洛阳,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极度丰富的文娱生活,多地域、各阶级的文化在此处汇聚交织。《风起洛阳》便把这种面貌用剧集的方式呈现,也将传统文化的魅力着重渲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场景以唐代建筑彩画、出土模型等古籍史料作考,旨在重现洛阳百姓的日常生活风貌,还原华美的风土人情。

在美术设计上,宫城内的建筑保留通体朱红,“南市”等市井场景则采⽤全素的设计,配以五颜六色的彩绘装饰。大红大绿的明艳色彩基调下,配以不同的颜色呈现方式,将皇家和普通百姓巧妙地区分开来。牡丹、水系、佛像等标志性元素的运用,形成鲜明的视觉中心,也是洛阳文化的具象化表征。通过呈现羊汤、水席等地方特色餐食,石窟、佛像等石刻元素,复刻古都场景,打造洛阳百姓生活的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觉上的华美置景、国风服化、对称居中式构图,辅以神秘悠长的古典配乐,光影绰绰中,《风起洛阳》用东方美学为视听赋能。

始于个体,落在家国

《风起洛阳》讲述了不同阶层身份的人为调查洛阳悬案而发生的系列故事。时代、城市、⼈性的交汇,各方势力交织出复杂关系网络,在紧张场景与微妙情绪中展开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篇的人物塑造是散点式的,通过案件的发展得以汇聚。反恐探案是其情节主线,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则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实现。

身处社会底层的不良人高秉烛亦正亦邪,从最初一心为给兄弟报仇、漠视生命的残忍狠心态,到后期受到周遭感染的人性复归;百里弘毅看似与外界疏离,内心压抑的情感却在查案过程中被逐步点燃;武思月是飒爽女性的代表,始终坚守正义,探寻真相的同时也从莽撞步入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与案情发展同步推进,剧集在转变中刻画人物成长。除此之外,故事背景中对民生起居、阶级分化等现实主义层面的描摹,也为情节设计、人物设定提供了社会逻辑和情感动因。

被问及剧集想传达的世界观,该剧主创的回答是“小人物的大情怀”。几位主人公最初查案都有着各自诉求,到最后抛下个人的恩怨情仇,为了拯救神都百姓,不惜牺牲生命。从自我抗争到为国为民,其中的转变有固执、有挣扎,显得有血有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始于悬案,却落于国之大义;勾勒鲜活的“洛阳群像”,也描摹古都光景。剧中铺开的洛阳画卷,映照着东方都城的大气华美,也以传统文化和道义精神为基,实现对悬疑题材的破题。《风起洛阳》打造着古都文化的镜像,也给予观众关于东方美学的更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