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后来“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于是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我不喜酒,但在沉沦的那段日子里我有时候也会借酒消愁。借酒消愁的结果是:李太白“愁更愁”,而我是“愁上加愁”——“人生何处不相愁”?
多愁就善感,善感就多思,在人生低谷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想的就是一件事:我适合做什么?而与这个问题一起配套出现的,往往就是: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又有什么优势?想来想去,似乎别人有的优势我都有,比如学历,比如技术,但细细想起来,别人有的优势我一个都没有,比如长袖善舞,比如觥筹交错。
“优势”会让人的欲望无限膨胀,顷刻间就会梦想着功成名就,而“劣势”又会把优势所编织的梦幻无情的戳破。在“优势”和“劣势”的双面“压榨”之下,我的身体仿佛被掏空,面目有些干瘪,眼目有些迷蒙。
人在低谷的时候不喜照镜子,但人在低谷的时候时刻在照“镜子”,不过这个镜子不是青铜宝镜,而是跛足道人的“风月宝鉴”。即使是最善于伪装的人,他在这个“宝鉴”中都能看到完整的自己:有自己想看的,有自己不忍看的。自己想看的,给自己短暂的愉悦,但它很难给我们生活的启迪,而自己不忍看的,是真实的生活的“教训”,给我们未来的方向。(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找我咨询的人在谈到他们“优势”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反问一句:“是真的优势吗”?就以我而言,当年本科毕业,后来又在职读研,在升学率不高的年代也算是百里挑一,但这算是我的优势吗?在我从事过的行业里,很多学历低的人所获得的成就不比学历高的人低。我善于钻研,这是我的优势吗?除非是尖端科技,否则很少有公司老板愿意养活一个“呆头呆脑”的“技术呆子”的,他们需要的是快速的产出以获取最大的回报。
优势即劣势,因为我们所谓的“优势”也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的“优势”——大家之间“优势”竞争,我们还是处于劣势。与其如此,何不在“劣势”中寻找出路?“百无一用是书生”,虽然百无一用,但我至少还是个书生。于是我想到了传统文化,想到了我每天上班路上都会背诵的那句“道可道者,非常道也”。
在传统文化这个行业里,我是程序写的不错的;在编程这个行业里,我是传统文化学的不错的。我不是一个科班出生的编程者,但我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也是一个对编程有特殊爱好的人,也是几乎最早一批自己建论坛的人,所以我自认为还是有一定的编程和网络能力。因此,我可以在编程的角落里苟延残喘——科班出生的编程人员他们可以编写大型程序,他们瞧不起的小小的程序就由我来写。
另外,很多研习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很熟悉,但对编程或网络却不一定熟悉。他们的想法都要通过程序员来实现而变成网络语言,或程序语言,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就难免会遗失或失真,而我是自己编程,这可以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技术上的融合上,我还是有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
在编程行业,我不是一流高手,在传统文化行业,我也不是白发苍苍的智者,这是我的劣势。但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编程/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我却有一定的优势,这就是把“劣势”变成“优势”。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天一位网友的留言,他是一家饼店的老板,从最初的售卖“网红饼”转而去售卖“冷门饼”,最后反而取得成功,也是一个把“劣势”转为“优势”的例子。
江河湖海,千帆竞秀,而小河沟则鲜少有人问津。既然我们暂无大船可入海,何不暂用徒手抓泥鳅以果腹?“红海”“蓝海”之外,还有“黑海”、“灰海”,只是我们不曾注意到罢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下篇文章我会继续写我的人生选择,敬请大家期待!
文|西风独醉 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