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上着初一,成绩一落千丈,二舅妈慌慌张张地给他上了一堆补习班,可效果仍然不佳。现在弄得表弟经常睡眠不足,舅妈焦虑不安,生活一团糟。

前些天,舅妈在网上跟我提起表弟期中考试7门科目拿了511分「总分760」,排在了班级25名,全级486名,惨不忍睹。

因为我是过来人,所以舅妈向我取经,一是询问初中知识是不是特别难,二是希望我能给表弟一些学习建议。

我仔细看了一下老弟的成绩分布,他的文科「语文、政史」都在优秀分阶段,就是理科数学、生物特别差,英语勉强及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我问舅妈表弟周末在家的补习安排。

舅妈说:“数学、生物、英语和地理每一科都给他报了补习班,一天两科。”

这样的安排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可舅妈却说:“补习这么久,搞到最后他作业都写不完,上课还打瞌睡。原本不错的课退步了,补过的科却没多大提升。”

就在这时候,我恍然大悟,就麻烦了,全天下父母都有可能会犯的毛病,那就是要求孩子“全科发展”,最后却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墨菲定律》第二节提到了“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这个效应只要家长们看过,都能获得不少的收获,孩子看过学以致用,更像是找到了人生成功的捷径。

这个效应来自于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初中的时候他父母让他去走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了他这样一句评语:“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很难在文学上有造诣。”

后来,他又去学校学油画,评语更加离谱:“你是艺术界不可造就之才。”

这样的一个“蠢笨”学生,很多老师都觉得他无望成才,这个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可是做好化学实验最该有的品质,让他去学化学。

最终,瓦拉赫的智慧在化学实验中快速显现,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我们可以看到瓦拉赫的成功就是源于选对了方向,而不是秉承着一股蛮劲,在错误的方向拼命前进。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应该在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长处,挖掘他们的优势,这样才能使他们少走一些捷径,否则你的付出,并不见得会有正向的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好比我的舅妈,才发现表弟报了那么多补习班之后,仍然不见成效,就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究竟要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能提高成绩?

如果是我,我会先分析孩子的学科薄弱点,找出想要学好这些薄弱学科的关键所在,然后逐一攻破。表弟语文、政史好,应该跟她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关,而记忆却离不开要花时间养成,一旦失去足够的时间,也很容易让成绩下降。

想要在大考中占据优势,就该全面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将自己的长项发挥到极致,才能在起跑时赢得优势。

就如同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样:“人生的成功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人生将会贬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我们想要成功只需要大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吗?

这样的想法也是大错特错。想要获得成功,我们也得先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美国的一间教室里,曾坐着一个八岁的小孩,他胆小又很怯懦。每次上课,他总会带着一种惊恐的神情,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特别紧张,双腿颤抖得厉害。以至于他的回答含糊不清,最终只能颓废地坐在座位上。更糟糕的是,他没有生得一副好面孔,反而是有一张令人看了都无法恭维的龅牙。

这时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小孩自然很敏感,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寡言。可他并不是这样的,他有很多缺憾,可他也有一种坚韧的奋斗精神,这份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具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因为自己同伴的嘲笑而停止了自己奋斗的勇气,他用坚强的意志克服着嘴唇不再颤抖,挺直腰杆让双腿不再战栗,由此来克服它与生俱来的胆小和缺陷。

而这一个小孩就是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人民特别爱戴的总统之一。他把缺憾当成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奖励机制,没有自甘沉沦,而是用意志去弥补缺憾,改变缺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如同表弟一样,他的理科方面不好,源于逻辑思维不强,又或者空间感不足、做的练习题少,可想要培养这些能力,需要持之以恒一日复一日去改善,不是三两天就能见成效的。

所以,给表弟补习应该先补最弱的一门科目,尤其是数学,数学是很多理科的基础,做一份基础拿下后,理科的总体成绩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而且在数学中锻炼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非常有成效。

我们不能一口吃了个大胖子,还不如循循渐进,让孩子喘口气,先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让他专心补习数学,很有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尔盖茨曾说:

“我们都可以为自己的命运做些努力,但我们尝试去做一件还有点价值的事,一旦失败,就借故来掩饰自己,那就是以自己的缺憾为借口了!”

人生不该给自己找那么多借口,借口一多,就容易让人失去斗志,缺乏信心。倒不如把每一次失败,把自己的遗憾和缺陷,一个一个的克服,这样自己身上的缺憾就能越来越少,改至没有。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经营自己强项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缺憾,离成功又会有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