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傅人意 李佳飞

12月2日,文昌市东风螺养殖户曾广能和往常一样,开着私家车从老家会文镇海边村出发,只用了5分钟就到达上班地点。

曾广能的办公室在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今年5月,他和养殖的44个池子的东风螺一起“搬进”园区养殖示范厂房(第一期)。

“一期养殖示范厂房共2层,楼上、楼下有我们村4户养殖户试养的东风螺、东星斑鱼苗等。”曾广能坦言,村民们世代靠海吃海,以前都是露天养殖,如今东风螺住进“别墅”,是个新鲜事。

为什么要“上楼”?文昌是我省重要海水鱼苗繁育和水产养殖集中区之一,主要有南美白对虾、东风螺、石斑鱼等,其中对虾苗种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特别是会文镇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誉为海南“虾苗谷”。然而,近年来水产养殖粗放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部分区域沙滩出现污染,有的海域水质下降,养殖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为了守住生态底线,同时保障百姓生计,2020年,文昌市规划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鼓励当地养殖户“上楼”养殖。

“新鲜”只是感受之一,曾广能还感觉到,水产养殖“上楼”带来的许多好处:3年试养期内,园区免收厂房租金、供水等费用。“瞧,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不仅结实、抗台风,最要紧的是,园区统一规划养殖尾水处理,解决了生态环保问题,让我们养殖户没有后顾之忧。”

今年8月,养殖示范厂房(一期)二楼,曾广能等养殖户的东风螺池子旁边,又来了一位新邻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养殖的23个池子海葡萄。

冬日的阳光透过透明的屋顶,斜斜地照进养殖池,这些呈深绿色、晶莹剔透的海葡萄,正在努力生长。

“海葡萄被誉为‘植物界的鱼子酱’,适用于高端餐饮和化妆品精华液原料的提取。和其他的水产品不一样,这种大型藻类要求水温不低于16℃、光照充足,适合在厂房顶层繁殖,也是园区吸引我们‘上楼’养殖的原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管理员庄仁家介绍,海葡萄一般养殖3个月后可销售,目前市场价每斤达50元至60元。

细心地留意着这栋养殖示范厂房的“动静”,曾广能依然有一个担心:这种全新的“上楼”产业模式,能让大家挣到钱吗?

水产养殖“上楼”,当然不是简单的物理搬迁。“为解决近年来城市工业用地紧张问题,推动‘产业上楼’已经成为一种集约用地的新趋势。”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金喆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加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围绕种苗繁育企业、科研机构进行招商,目前已经吸引蓝海水产、鲲诚水产、晨海水产、海大集团、渤海水产、慈德水产等14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

在金喆看来,园区还是实现多方优势资源对接的平台。比如,由入驻园区的科研院所提供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给养殖户和企业,对养殖户进行工厂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系统培训,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抱团发展、增强产市场议价能力等方面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对进驻园区的企业在带动当地农户就业、技术推广示范等方面制定了门槛,最大限度盘活产业园的发展空间。

放眼园区,入驻的多家企业在加紧建设,挖掘机、吊机正繁忙作业。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南美对虾种苗,冯家湾基地建成投用后,由公司自主繁育的‘广泰1号’南美对虾年产量可达20万对,将‘游向’全国市场!”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强拿着一张施工图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实验车间、测试车间、尾水处理区等都在抓紧建设,预计一期工程月底可完工。

“虾苗养殖‘上楼’,是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工业化养殖模式升级的大趋势。你看,这是我们规划建设的2至3层的厂房,将考虑采用一些轻质材料打造,向智能化方向建设,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何强说。

“虾苗养殖上楼,希望我们的产业也能更上一层楼!”曾广能满是期盼地说道。

(本报文城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