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固始县的东北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却在上个世纪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三河尖战斗。

顺着偏僻的小道一路颠簸着到达固始三河尖。走进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三河尖故址”过街牌坊,旁边立着诉说三河尖历史的瓷画影壁。历史遗留下的建筑大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其中一栋保存下来的三河尖仓库便显得格外珍贵。跟着讲解员尹良辉,我们了解到,该镇地处三河交汇的淮河流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运亨通,盛极时一度流传着“三流四网不如三河尖一网”。

“当时是1932年2月吧,记得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敌军驻扎在这里,占据着大量物资。红军当时刚经历第三次反围剿,因深陷囹圄,物资得不到补给,几个人共分一份食物,十几个人也罕有一支枪,一件衣服一穿几个月,这些都是常事。如何生存下去,并且给敌人造成打击,成了红军面临的头等难题。敌军一直虎视眈眈,双方在固始僵持不下,我军是举步维艰。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逆转这种困境,我军当机立断,按照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命令,临时先去攻打了三河尖。”尹良辉指着杂草堆里矗立的“三河尖仓库”讲述道,在他的讲解下,可以窥到当时的情况危急,也佩服红军下达命令的果决。

讲解员的话语,仿佛描绘出在那个二月二十五日的深夜,为了保证突袭的胜利,红军战士们提前规划好了路线,并且制定了面对渡河被发现和没有被发现的两套应对方案。趁着夜色的掩盖,战士们小心地渡河,为了不造成大的声响,减少被敌军发现的风险,放弃了靠船渡江,最后顺着浅滩光着脚揙着裤腿,冒着正月里裹着冰渣的寒风和结着薄冰的刺骨河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弯腰前进。如此恶劣的环境,愣是没有一个人抱怨,每个人脸上都冻得青紫,仍然为了突袭放轻了呼吸,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不负嘱托,夺取三河尖。

战士们在没有惊动敌军的情况下,安全抵达三河尖的咽喉要道青泥滩,开始按照计划对敌军展开进攻,红军利用夜色的掩盖,分拨从四面包抄,慢慢围困住敌军,在正面交锋中,冒着敌军明显先进更多的武器,一往无前,双方兵力相差不大,敌军却因大意疏忽没有任何准备,又因夜里视线受阻,只知道用武器一顿乱扫,面对目标明确和战略得当的红军,毫无抵抗之力,敌军的队伍不堪一击,被轻而易举地歼灭。接着红军攻入三河尖镇区,东、西两镇也均被红军占领。

黎明破晓,东方既白,三河尖一派宁静的氛围,仿佛夜间发生的战斗不存在,唯有地上七零八落的一些尸体,昭示着这里经过了一场战斗。最后红军从此地的仓库里,缴获了总量多达100余条船的物资,看着这些粮食、食盐、枪支等,每位红军战士脸上都不可避免的露出喜悦之情,脑中同时闪过一个念头“咱们队伍的补给有救了”。

而这次三河尖战斗的胜利,使鄂豫皖根据地向北推进了几十公里,扩大至淮河两岸,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地由此获得了大批的食盐、粮食、舰船等战略物质,对当时刚经历了第三次反围剿元气有所损伤物资消耗巨大却补给困难的红军队伍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在缺粮、缺盐、物资消耗巨大阴云笼罩下的红军终于拨云见日,不再处于如履薄冰极为被动的场面。物资来得十分及时,后勤补给问题迎刃而解。“这次啊,虽然说是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但是为之后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役被评价为‘战斗不大,意义重大’”。尹良辉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了此次战斗的意义。

这座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古镇,在红军战争史上留有属于自己的光辉一页。漫步于这片土地,感受一草一木,战争的场面犹在眼前,让人忍不住对革命先辈肃然起敬,我们更应铭记这些峥嵘岁月,从中汲取为国为民的红色精神。(胡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