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维辰

悬疑剧《谁是凶手》首播即翻车,12月5日发布的一组造势预热海报被网友质疑抄袭。当天晚上,海报设计方、片方先后道歉,片方会陆续将该组海报在各传播渠道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相关方虽对舆论质疑有着超乎寻常的反应速度,却从未正面承认抄袭。从演员站位、神情、手势到海报顺序,《谁是凶手》海报与日剧《Legal High》海报高度相似,被网友评价“不能说大体雷同,只能说一模一样”。设计方解释,创意来自《论语》,“本是无意,但出现创意雷同和排版相似,仍负有不可推卸责任。”这歉道了,又好像没道,搬出《论语》甩锅的忸怩姿态未能平息舆论。

引人深思的是,《Legal High》是赢得多项大奖、在我国也颇具知名度的剧集,大肆传播高度雷同海报,要么是心太大,要么是胆子太肥。此前,电影《我不是药神》官博曾就涉嫌抄袭道歉,被侵权漫画《我的英雄学院》同样属于人气作品。从业务分工看,影视海报通常由第三方广告公司或海报公司制作。但甲方才是审核、定稿的人,片方和营销方的失察责任难以完全由设计方承担。

影视工业分工日益细化,营销竞争逐渐白热化,海报、预热片等角逐第一阶段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拿来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影视工业化体系不完善,从业人员版权意识淡薄——海报只是营销发行过程中的“标准动作”,不少片方靠“借鉴”蒙混过关。当下海报虽然得到重视,专业海报团队数量较少、成本较高,尚处于相互模仿、不注重创意的阶段。

但不乏兼具美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海报用数据证明,“一张好的海报价值2000万”。海报最大的作用在于拉动上座率和收视率,故而哪怕著作权只保护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在法律上难以厘清,观众心里自有一把秤,宣传造势激发的先行口碑对市场表现依然具有震慑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雷同”“巧合”由网友爆出,给从业人员提了个醒,海报只顾营销不顾版权,很可能适得其反、因小失大。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