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大别山五彩斑斓。从新县城区出发,沿小潢河一路向北,跨浒湾大桥,东行40里,过八里路口直入,便是有"中原茶叶第一乡"美誉的新县八里畈镇。

一头扎进八里镇的长洲河,由南向北,左顾右盼,挽起一个个村庄,滋润着八畈良田和千亩茶园,也滋养着勤劳朴实的八里畈人,她是八里畈人心中的母亲河。河东岸停泊着一艘"渡船"——八里畈镇初级中学,他承载着一个个农村家庭的希望,摆渡着一批批乡村学子从山村走向远方,以领航新县乡镇初中28年的骄人成绩,上演着乡村教育的传奇故事。

八里畈镇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区位并非最佳,从1994年至今,八里初中教学成绩始终位居全县农村初中第一,其何以28年始终领跑乡镇初中?其办好乡村教育密码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新县八里畈镇初级中学。

早上5:30起床,洗漱毕,6点准时出现在操场,这个习惯刘道强坚持了17年。作为学校副校长,他同时担任九年级年级主任、九(1)班主任和九(1)九(2)班两个班物理教学任务。头衔多,任务重,刘道强总是默默多付出。班级治理井井有条,学科成绩出类拔萃,他连续十年被评为"优秀任课教师"(学科成绩在全县乡镇学校前3名方可获评)。

工会主任甘进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起早贪黑,埋头工作。他常说一句话,"我是八里学校老人,教育搞不好,对不起亲人朋友"。云卷云舒,寒来暑往,从1994年至今,甘进坚守八里初中没挪过窝,从一名教师到工会主任,一路苦干实干,流过多少汗,吃过多少苦,没人能说清。他见证了乡村教育28年的发展蝶变,参与创造并见证了八里初中28的荣耀,他也同被同事调侃为"学校28年红旗不倒的定海神针"。

刘建良,湖北红安人,2020年从城区学校转战到八里初中,担任校长。"在八里初中当校长压力大,红旗扛不住,既掉里子,又丢面子。"为了把红旗扛稳,走马上任之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申请将爱人从城关一中正式调到八里初中任教,还把两个孩子从县城学校转到八里上学,给自己吃下"定心丸",也给教师吃了"定心丸",更让八里畈人民吃下"定心丸"。受他影响,也源于自信,八里初中教师纷纷将子女从县城转到八里。

校长带头闯,班子齐心干。校长刘建良作为新县初中语文名师,他今年主动承担起9(3)班语文教学任务。书记石春光,2017年因意外脚受伤,每天架着双拐上课,今年担任9(4)班语文教学。校长、副校长全部带九年级,全体班子成员无一例外,吃住在校,抛小家顾大家,拧成一股绳,在重要教学岗位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座好学校,一个好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1994年至今,八里初中换了7任校长,坚持了一个好传统——校长都带毕业班。老校长阳仕政带九年级化学,黄向阳教九年级政治,刘庆长、王勇、邵保华、刘道权带九年级数学,刘建良带九年级语文。28年弹指一挥,从阳仕政到刘建良,他们薪火相传,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沿着一条赛道奔跑,"修身启智、严谨务实"的校训不变,苦干实干的精气神不变,称雄夺冠的豪情壮志不变。八里初中先后荣获省级"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师德师风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家长学校",市级"师资建设先进单位""教学管理示范性学校""教育教学先进集体"等3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

"不年轻了,你少带点课!"听到劝告,当年52岁的黄祥宏老师会心一笑,说到"徐基林比我年纪大,59岁了还当班主任,带主科,比我忙地还攒劲!"

老而弥坚,壮心不已。八里初中老教师是一个光辉的群体。在教学上,他们个个像打了鸡血,攒着劲往前冲。彭广霞,是全国优秀教师,可以说功成名就。"我不能躺着功劳簿上变老"退休后,她不甘"躺平",今年59岁,仍然选择躬耕三尺讲台,继续发光发热。陈元海、宋耀明两位"逆行者",从城区学校申请回到八里初中,年龄超过50岁,今年担任着九年级的班主任和主科教学工作,对他们而言,教室、办公室、寝室,三室合一,学生在哪,他们就在哪。潘国同57岁,黄祥宏56岁,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他们不仅干,而且干得好,班级管理张弛有度,备课教学堪当典范。老教师与时间赛跑,言传身教,比学赶帮,与年轻教师结对子,解决他们教学、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为学校培养教师梯队,让八里学校的精神流淌进他们的血脉。这个光辉的群体,他们吃苦不叫苦,不比功劳比干劲,成为一批批青年教师心中"男神""女神"。

教育是一场修行,不必说战严寒、斗酷暑,不必说披星起、戴月眠,更不必说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八里教师早都习以为常。清晨,他们跟着学生跑操;白天,领着学子学习;夜晚,守着学生就寝,朝晖夕阴,岁岁年年,他们带着一群乡村孩子攻克难题,渡过难关,用知识浇灌,也用生命精心呵护孩子茁壮成长。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他们相互感染,不抛弃一个孩子,不放弃一个知识点,这种勤耕苦守的精神,八里初中教师们一日日坚持,一年年沉淀,一代代传承,已蔚然成风、化风成俗。

如今,八里初中教师子女都在本校就读,没有不带课的教师,也没有老教师不带课。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从1994年至今,八里初中走出了张忠良、张贤志、彭广霞三位全国优秀教师、20余位省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30余位县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为全县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好老师、好校长。

"大鼻涕"的照片,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也是八里畈孩子刻苦求学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著名摄影家解海龙,路过河南新县八里畈镇一所山村小学时停住了脚步,一处门和门框分家,看似危房的教室里传来了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解海龙悄悄捅破旧窗框上发黄的报纸,用镜头瞄准了一个浓眉大眼正流着鼻涕高声朗读的男孩,他就是"大鼻涕"胡善辉。

解海龙回忆,当年看到胡善辉的第一眼,男孩流着鼻涕、皱着眉头、瞪着眼睛、张着大嘴,脖子上青筋暴起,却一边晃着脑袋,一边用手比划横竖撇,"这种感觉就是渴望读书的样子"。

读书,是山区孩子远眺世界的一扇窗,是通外山外的一条路,也是历经苦难的乡村家庭赋予子女的"原动力"。八里畈南冲村学生钟磊,家贫志坚,他咬定"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三年如一日,走路在背书,吃饭在想题,2014年以优异成绩被信阳高中录取。家住周河乡九龙村,借读在八里初中的彭丽薇,兄妹4个,母患重疾,父亲外出务工,她求知若渴,顽强拼搏,埋头读书,以优异成绩考上新县高中重点班。受彭丽薇影响,妹妹彭慧婷,也选择了八里初中,一样勤奋好学,一样品学兼优。2021年,以660分的优异成绩被新县重点高中录取。

教风决定着校风,校风带动着学风。下课间隙,我们看到教师办公室挤满学生,拿着纸片,请教问题。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学习,一些家住学校围墙边的孩子选择搬进学校寄宿。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这群农村孩子令人感动。晨光微曦,他们喊着口号奔跑,即便是跑道上尘土飞扬。酷暑严寒,他们忘我投入,因为他们心向未来。三年,1000余个日夜,他们风雨兼程、相互润泽,完成了一次次超越,实现了人生蝶变。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八里初中学子学海泛舟,书山攀登,成就了出彩人生。1996年毕业的魏朝晖考取清华大学,现在是清华大家博士生导师。校友宋承启被清华大学录取,现在在香港安家置业。带着勤干,保持勤奋,校友张磊创办"创鑫制衣厂",反哺家乡。2021年中招考试,学子们又一次不负众望,240人参考,28人一批过线,62人被县高中录取,成绩稳居农村初中第一、全县第三。

豫南有"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传统,山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尝遍了生活的苦,经历改革开放,参与现代化建设,更加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宝贵。蹲守乡村的家庭,其实大都不富裕,他们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只要你好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

山村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的勤劳品质。"孩子读书,能改变他们一生命运,也能改变一个家庭命运""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孩子将来不吃苦",这是多数家长的想法。八里畈南冲村李友明丧偶,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为了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他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打零工。701班刘枭父母在外务工,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拼搏忙碌,省吃俭用,对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安心读书,不用担心我们!"

教育让八里畈人看到了希望。八里初中教风正、学风浓,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口口相传,每遇教师入户走访,他们总是高接远送,甚至有的锁着门也要把教师留下。如今,八里初中,已成为八里畈人的骄傲,也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话题,以优异的成绩留住了学生,温暖了人心。城市化的大潮席卷下,人口进城,农村中小学生源递减,而在八里畈却有一批学生,家住县城,读完小学后,舍近求远回到八里读初中,今年又有33名这样的学生回流。

"中原茶叶第一乡"的毛尖茶,芽头滚圆,白毫满披,入口苦涩,后有回甘,赋予了八里畈师生品格,也印证了苦和甜辩证逻辑。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儿女"砍头只当风吹帽",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和平年代,大别山一所乡村初中——新县八里畈镇初级中学,一代代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奋力逐梦前行,创造了骄人成绩。解读八里初中的教育密码,驻足校园,矗立在教学楼前主题雕塑——帆,格外醒目。有人说"帆"的方向反了,老教师说"这是匠心所在,学习就是逆水行舟"。置身乡土,从班子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他们传承大别山精神,保持逆水行舟的姿态,坚持"勤奋和吃苦",坚信"爱拼才会赢",才赢来了一所农村初中28年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