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盲文图书馆于近日入驻喜马拉雅,并开办了播客节目《第二视觉》,深受欢迎。此前,中国盲人协会、喜马拉雅还联合发起“共建一座伟大的有声图书馆”公益活动。为视障人士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助于提升视障人士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拓展了互联网环境下视障人士就业方向,让他们以主播身份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文化供给。与此同时,如何构建并扩大文化助残服务的朋友圈,让公益活动持续开展下去,也是很多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音频行业的蓬勃发展惠及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者,其中也包括残障人士。在“耳朵经济”大潮下,依托网络平台,残疾人主播可以用有声书、知识付费、直播等方式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互联网,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残疾人群体,同时,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也更好地融入社会。多个互联网平台致力于助残助盲工作,在线上发布残疾人主播公益培训课程,在线下联合各地残联推动残疾人主播培训,促进残障人士创收、就业。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残障人士文化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平等参与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今年9月,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等制定的《“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乡均衡、便利可及、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和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有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场地和内容,要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无障碍服务。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要面向不同残疾类别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文化服务。

为丰富残障人士精神文化生活,各地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共同部署开展的2021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紧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主题,以高质量、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该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规政策落实,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助残机制,加强服务残疾人的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丰富面向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供给,推动将残疾人文化活动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日常活动。

随着文化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文化助残活动中。例如,陶勇医生发起“光·盲计划”,帮助视障人群融入社会,并面向盲校学生特别打造了“盲校录音棚”项目,视障学生不仅能从音频的世界里汲取更多知识和营养,更能享受声音世界里的大舞台,成为优质音频内容的创作者和制作者;龚琳娜与“大地新声”公益音乐人以平等与爱为题,制作了助残公益专辑《有爱无碍——送给独一无二的你》。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动员文化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相信社会各界将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不断提升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文化助残迈上新台阶。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