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燕昭公,这位燕昭公不是那个振兴燕国的燕昭王,虽谥号同属为昭,但一个是在春秋,一个是在战国。有一点相同的是,这两位谥号为昭的燕国国君,在燕国历史上的口碑都比较好。
燕昭公在位大致有十多年,对于燕国而言,十多年不长,但对中原而言,这十多年期间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这十多年间中原至少发生了不下二十场规模化战争,皆因晋楚称霸而起。跟很多燕国国君推行的政策相似,这些战争中很少见到燕国的影子。
古语说,三代有变。燕国人的三代似乎有点久,过了三代又三代,燕国的很多代国君都对中原事务不够重视,只是在受到山戎、孤竹侵扰之时,会到中原地区寻求霸主之国的救援。至于其他事务,燕国人总是相当低调。但燕昭公跟前代国君们不同的是,他不重视中原,但不代表他不重视周边地区。
在整个燕国历史上,很少有权臣架空国君的事件。这也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燕昭公执政的十多年间,包括晋国、宋国在内的诸侯国,都在发生内乱,甚至晋国还出现有朝臣弑杀晋厉公的惨剧。社会思潮的持续演变,包括老子、孔子等思想家都在开始开坛授课,郑国的社会上在这段时期里出现了很多盗匪,常常发动政治暴动,逼迫着郑国执政者们要推行变革之法,子产的变法探索即在此时。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在加剧,就是那些小国也不再同气连枝,如莒国灭掉了鄫国。大国们流行起了享乐之风,晋悼公曾把郑国进献的乐女送给了魏绛,史书称“乐之半赐魏绛”,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关于乐妓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既是乱世,也更是享乐之风盛行的时代。
燕昭公不可能对这些变化无动于衷,只是在燕国逼进中原的道途上,有晋国与齐国两大强国。两大强国的注意力不在燕国,这便给了燕昭公以机遇。在燕庄公而后,燕国人已经基本成为幽州之地的独霸,长期侵扰燕国的山戎、孤竹已大半灭亡或是迁徙。在燕国的东方,向着大海的方向,曾有个上古之国无终国,占据着过去山戎、孤竹的大片土地,只是在燕昭公时代前后,无终国都了无踪影,要不然就是被燕国灭了,要不然就是已经臣服于燕国。可以肯定的是,燕昭公前面的国君,尤其是燕庄公而后的国君们,为燕昭公给予了有利的铺垫。
那些强国们的政治和对外政策,对小国而言是摧残,对燕国而言则可能有启迪。燕国人如能更大面积的开疆拓土,也能掌握区域的更大话语权,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史书中有:“东击东胡,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西起造阳,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燕昭公这个人的能力。
燕昭公的运筹帷幄能力,绝不逊色于诸多霸主。其一,他能筑长城,即是防范来自北方的戎族,规避掉自己对外发展的威胁,这种远见可谓影响深远。其二,他能攻打东胡,东胡亦为戎之部族,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来看,东胡的势力范围相当之大,或在当时就是这个地区戎族的霸主。败东胡,则能震慑群戎。其三,设五郡,派驻兵,则是改变了过去那种征服而后即率兵撤离的模式,而是用中原方法来管理侵占的地区,这就成为后来战国时代的模式,侵占其国,即有其县,派驻军队,有将管辖。
燕昭公的能力,让燕国一时之间崛起,在中原纷争不断,列国混乱之时,燕国人却在东北之地成为了超级大国,势力范围扩展至辽东地区,值得一说的是,那个满潘汗即为今日朝鲜的清川江地区。燕国可谓威名远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