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第12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暨第5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广州年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芭蕾舞团高峰论坛”在广州大剧院顺利举行。本次盛会齐聚多方精英,荟萃芭蕾艺术精华,共同探讨行业前景,分享真知灼见,共襄中国芭蕾未来。
由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国家一级演出监督宋官林的主持,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闪闪的红星》编导赵明,国家一级编导、《铁人》编剧、编导王勇,国家一级编导《铁人》编剧、编导陈惠芬,辽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广州芭蕾舞团团长邹罡,兰州芭蕾舞团团长马欣,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共同探索“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前行之路,与共聚演交会的众多同业一道,共同探讨中国芭蕾“创作”与“传播”的两个重要议题。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国家一级演出监督宋官林
宋官林指出,中国芭蕾一直辈出世界级一流的芭蕾舞艺术家,近年来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优秀芭蕾舞剧。这些作品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广受国内观众的欢迎,更在国际市场上收获到了热烈反响与高度好评,进一步印证了“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芭蕾持续、坚挺地屹立在世界舞台的根基。而要做到、做好“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则就要求中国芭蕾在打造优质的作品内容、实现代际传承与国际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如何讲?”——中国芭蕾的内容创作
共性与个性的平衡表达
“路径、属性、语境”,赵明就“芭蕾中国化”提出三个名词。他认为,芭蕾是一个通达世界和人类的平台,它的传入为中国认识西方优秀文化提供路径,而中国艺术作品也通过芭蕾走向世界。“芭蕾具有其定式美学与艺术规律”,谈到《闪闪的红星》的创作过程,赵明认为其重点在于如何在尊重芭蕾原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属性的基础上,再将芭蕾语境注入到红色文化之中。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闪闪的红星》编导赵明
“要用个性与共性表达芭蕾语言”,王勇认为在创作中首先要在选材上与芭蕾有契合性,尊重它的人文共性,陈惠芬则提出正因为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西方全然不同,所以艺术表达上要做到亲切、有感情、有温度。编导《铁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融合与挑战的过程,尽管芭蕾具有一套自身独有的语言表达体系,但刻画有血有肉的“铁人”形象需要一定程度的打破,“我们需要回归到时代与故事本身”。对此,宋官林表示高度赞赏和肯定,同时谈到,中国芭蕾的初心是红色芭蕾,芭蕾艺术在中国,表现的不仅是肢体,更是笔直挺立的脊梁。
国家一级编导、《铁人》编剧、编导王勇
国家一级编导、《铁人》编剧、编导陈惠芬
由于疫情原因,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未能来到现场,但仍通过视频,与中国芭蕾最强阵容一起,探讨通过芭蕾作品如何进行本地人文及城市风貌的结合与呈现。通过关注在地文化的历史发展,在引用世界语言的基础上,融合本地文化,建立本地文化群众与世界观众的芭蕾对话桥梁。
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
“如何传?”——中国芭蕾的传播之道
从市场与群众中提炼
芭蕾中国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部芭蕾作品在经过无数次的打磨直至诞生,还要面对全国乃至世界广阔的演出市场,接受市场检验。曲滋娇认为自己“既是艺术家,也是商人”,要用眼光、格局和胸怀,去看待日益变化的演出市场,用“名家、名剧、名演员”打造芭蕾艺术精品,《花木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便应证了这一点。邹罡同样表达了芭蕾舞团的运营与传播之难,面对创作经典作品和闯出文化市场的双重压力,舞团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关键。他表示,打造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需要对芭蕾艺术进行提炼与创新,而后带着作品聆听演出市场的反馈。
辽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
广州芭蕾舞团团长邹罡
中国各大芭蕾舞团发展至今天,从兴起到繁荣,从探索到突破,一步步填补着中国芭蕾的版图。马欣认为中国芭蕾舞团首先要“走得稳”,而后再谈创新发展,而发展需要汲取前人与优秀民族文化的力量。宋官林评论道,兰州芭蕾舞团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芭蕾舞团之一,它的成立弥补了中国芭蕾在西北地区传播空间的缺失,将对中国芭蕾艺术发展产生重要战略性影响。
兰州芭蕾舞团团长马欣
纵观新时期的中国芭蕾之发展,可以说是高质与迅猛并行。宋官林在总结论坛成果时说道,芭蕾艺术走进中国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在中国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是行稳致远的。回看中国芭蕾的百年发展,在中国各代芭蕾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奋勇开拓之中,如今的中国芭蕾,已然成为世界芭蕾之林中蔚为壮观的一支队伍,这是中国芭蕾舞坛无限生命力的完美体现。
中国芭蕾的发展需要每一代芭蕾人的初心坚守、创勇奋前。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中国芭蕾人的一次盛会,它更展现了中国芭蕾人的团结,在当前演艺界囿于疫情艰难时刻下砥砺前行的决心,彰显了中国芭蕾事业昂扬向上的活力:中国芭蕾,正以挺立的身姿,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发展道路上不断书写出新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