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经济工作会议很快就召开了。

上一篇文章里,蓝白跟大家聊过,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一般都有一个吹风会,确定了方向后,一周以内肯定会开年度会议。

按照惯例,我先梳理几个新提法,再聊房地产明年的风向。

1,指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社零数据很差,大手大脚的消费变少了。

供给冲击,PPI上行推高CPI,上游涨价,中下游企业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期转弱,不敢做生意,不敢创业,不敢买房了。

三重压力,这是大前提。

怎么解决这三个压力?

很简单,三板斧走起,财政、货币、基建齐发力。

降准只是第一步,降息也可以期待一下,加大财政支出,减税降费,制造业税收返还,地方债发行提速,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适度超前”。

会上还明确说了,“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说明啥?

说明稳住经济将是2022年的第一要务,一切都要给这个目标让步。

大家可以看一篇报道,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专门做了经济工作会议的详细解读,其中有一句话:稳字当头,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这句话,懂得都懂。

2,注意双碳和共富的新提法。

关于共同富裕,强调“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关于双碳,“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意味着:

双碳不会再搞运动式一刀切,共富相关的教育双减、房产税、反垄断,也会以更温和的手段、更长期的目标、更坚定的力度来执行。

当然,重头戏少不了房地产,也是今天重点要聊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是5天时间内,高层连续针对房地产做出表态。

第一个重点,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没有任何意外。

前几天的吹风会里,很多人看到没提“房住不炒”,立马欢呼雀跃,认为政策大松绑是板上钉钉的事。

当时蓝白跟大家说了,不要过度解读。

你仔细看的话,吹风会里,不光房住不炒没出现,双碳和共富也没出现。

作为经济民生的三个重大主线,怎么可能一个都不提?这不符合常识。

事实上,这些词,不管提与不提,都将是毫无疑问的主要政策脉络,吹风会上确定新提法,新方向,留到更正式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再强调也不晚。

第二个重点,预期引导、新发展模式、长租公寓、良性循环。

预期引导和良性循环,在上一篇文章里,蓝白跟大家解读过,没看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短期要稳,调控的“三宽组合”定型:宽货币+宽财政+房地产边际宽松。

长期要变,楼市要实现保障房+商品房的“双轮驱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新的发展模式,值得好好聊聊。

与新发展模式对应的,当然是旧发展模式。

《经济日报》上个月有一篇文章,其中聊到过这个词,土地流拍蔓延,倒逼地方土地财政转型,这是“发展方式之争”。

自2015年以来,我国对土地财政依赖度逐年提高。

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明显上升,从2015年的16%上升到2020年的接近30%;

而财政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收入”更依赖卖地所维系,土地出让金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20年的88%。

“土地托底财政、财政托底金融”,已经形成闭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政、城投、基建、开发商、银行、购房者,整个链条上的主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泰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1年31省前10个月成交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中,只有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土地出让金同比正增长。

其余23个省份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其中云南、新疆、海南、黑龙江等降幅超过50%。

路径依赖已经形成,一旦房价大面积下跌,房企大面积爆雷烂尾,土地卖不出去,期房没人敢买,房地产行业硬着陆,将会导致不可承受的系统性风险。

2022年,就是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年份。

原因大家都知道,2021年,“卖地——土地财政——房企高周转——房价捆绑银行与购房者——房产击鼓传花流动”,这一套旧模式越来越不灵了。

新旧模式转换,到底该怎么转?

这个话题有点大,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反垄断

监管、调节过高收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碳中和,每一个名词背后,都可以做大篇幅的解读。

蓝白今天想聊两个关键词:财税手段、注册制。

先说财税手段。

财税相关动作,是为了增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共分两块,一块是加税,另一块是减税。

加税方面,推动促进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税制改革,增加消费税税目、上调资源税和环保税税率,尽快落地实施并全国推行房地产税,研究探索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碳税等。

像消费税、环保税、遗产税、双碳相关税收暂且不提,房产税这块蛋糕,如果出现合适的支点,将会撬动大规模的税收收入。

有经济学家做过测算,目前房地产总市值在400-500万亿之间,假设三套及三套以上的税率设置为5%。

在假设房地产总市值不变的前提下,这块可以撬动的税源高达2.1-2.5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房企以后不拍地了,地方也不用像现在一样,如此担心土地流拍。

去年全国卖地收入是8万亿,就算房产税从试点到推广,再到税率、免征面积的调整周期很长,在可以预见的10-15年的时间里,房产税的收入很有可能会逐步提高到万亿的量级。

还有注册制,也是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重点内容。

会上讲了,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在经过了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试点运行后,注册制改革终于将“全面上路”。

注册制的意义何在?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仅仅是让上市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与其他企业无关,与经济无关。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因为审批制及上市难问题,A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市场。

注册制让风投、创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机制。

有了上市预期,A股的高估值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中小微企业,投资和服务于新经济。这种市场化的资金导流,是打通股市和经济的关键联结。

如此一来,居民存款会加速从房地产,向资本市场“搬家”。

经济学家殷剑锋指出,最近两年,其他金融性公司,比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占比增长非常快,对银行负债的贡献差不多在10%。

上次出现这种现象还是2015年,再往前是2007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存款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4月份,央行副行长李波曾呼吁:我国现在的居民储蓄大量集中于银行账户和房地产上,这不够健康。应把一部分储蓄吸引或安排到养老金账户中。养老金账户通过专业机构管理可以做长期资本配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配置到股权。

注册制和财税都是手段,只有实现居民财富的“大挪移”,才能转变旧发展模式。

短期来看,我们暂时靠发债、节衣缩食、房地产调控边际放松,来维持旧模式的稳定,这是“求稳”。

长期来看,当货币的水依然源源不断流出来,房地产行业又无法成为合适的载体,必然会流入与高端制造、IT、半导体等专精特新行业相关的资本市场,这是“求变”。

2022年,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