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当于正还叫余征时,哪有今天这么欠。

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内向腼腆的青涩少年,社恐又自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征融不进同龄人的圈子,经常被欺负。

久而久之,他也不愿意出去自讨苦吃,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看剧看小说。

少年余征的偶像是琼瑶阿姨,他常常被狗血剧情感动得泪眼汪汪。

再后来,其貌不扬的余征突然产生了当演员的想法。

不出意料的是,现实的巴掌狠狠甩在了他的大脸上。

由于姿色不足,余征连考两次都无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改考新闻系。

进了上戏后,余征依然死心不改,经常去表演系旁听。

除了学习理论外,余征还积极实践。

演舞台剧、跑龙套,他都干过。

但效果实在算不上好。

有一次,余征在某剧组跑龙套时,一段台词拍了一百多遍都没有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气得吹胡子瞪眼,直接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被迫“挂掉”后,余征羞愤交加,准备卷铺盖走人。

忿忿离开剧组的余征看了导演最后一眼,突然灵光一闪:

既然当不了演员,那就来指挥演员。

带着这样的想法,余征走上了剧本创作之路。

2000年,余征启用“于正”的笔名,在编剧领域崭露头角。

此后,靠着特有的“上位法子”,于正一路高歌猛进,有了“金牌编剧”的美名。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名利的背后,质疑和争议接踵而至。

“于抄抄”、“于妈”、“死丫头”都是观众对他的“爱称”。

“于正抄袭”、“于正碰瓷”、“于正道歉”……

一个个热搜词条,将他架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口诛笔伐中,43岁的于正,该何去何从呢?

一、

1987年,9岁的于正窝在家里看《梅花三弄》,看到动情处时,还忍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见状就是一通臭骂:“整天就知道看这些风花雪月的书,没有一点男孩子的气概!”

于正撇嘴,哼唧了一声:“哼,讨厌。”

好在母亲慈爱,支持儿子阅读,给他买了一屋子“闲书”。

博览群书后,于正有了自己动笔写故事的想法。

14岁那年,他以自己为原型写了一本争霸武林的武侠小说,在书中虐恋女主千遍。

当于正酝酿青涩的处女作时,大她40岁的琼瑶阿姨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作家。

经她小说改编而成的琼瑶剧,曾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于正也被卷入“琼瑶热”中,反复研读后,他对琼瑶的行文套路了然于心。

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会相见于法庭。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那时候的于正没想在文学领域和琼瑶抢一杯羹,他白日里做起了当演员的梦。

但有一说一,演员的门槛没有那么低,形象欠佳的于正连考两次都铩羽而归。

到了1997年,19岁的于正只好“曲线救国”,放弃上戏表演系,转考新闻系。

如愿步入校门后,于正的表演梦又开始蠢蠢欲动。

他常常逃课,去隔壁表演系虔诚旁听。

那时的于正迷之自信,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差,假以时日,一定能成为一个大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到了真上场时,他浑身僵硬、台词忘光,瞬间被打回原形。

一次表演中,大幕还没拉开,于正就迫不及待地跳到了舞台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察觉到自己“一枝独秀”后,于正浑身筛糠、两股战战,诡异的动作引起哄堂大笑。

这次被起哄的经历给于正留下了阴影,之后只要灯光一打,他就紧张地浑身发抖。

可即便如此,于正还是不死心,又去剧组跑龙套。

在电视剧《亡命天涯》中,于正得到了一个小角色。

为了演好,于正排练数次,做足准备。

可真上场时,他脑中一片空白,又忘词了。

一连拍了一百多条,记不住词的于正都没过关。

导演怒不可遏,当即痛骂于正,你可以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监制站出来说话,表示他前面有很多大场面,剪不掉。

以为监制是要保自己,于正感动不已。

哪知这俩人寻思如何让他合理“消失”,连夜改了剧本。

导演对于正说:“你明天再来一天,走个过场。”

在新剧本中,于正饰演的角色点燃炸药包自杀了。

为了圆戏,导演煞费苦心,临时给于正安排了一个从法国回来的弟弟,接替了他的戏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迫于导演的淫威,于正就这样领了盒饭。

但编剧不满导演自作主张改剧本,一气之下走人了。

于正见状,便毛遂自荐,表示自己可以写剩下的剧本。

可导演根本不搭理他,挥手让他早点滚蛋。

不蒸馒头争口气,于正提笔刷刷写下两集剧本,直接塞进了导演房间。

于正演戏不行,笔杆子却玩得溜。

导演看后,立马追回了已经卷铺盖走人的于正。

成为新任编剧后,于正倚马万言、妙笔生花。

导演一改往日的歇斯里底,对他和颜悦色,最后还给他结了一笔不菲的稿费。

这些都让于正飘飘然,改道驶入了编剧的圈子。

所谓门槛,能力够了就是门,能力不够就是槛。

演戏是于正越不去的槛,而编剧则是为他而开的一扇门。

小时候的阅读积累全在于正的笔下发挥了作用,他如有神助,写了很多剧本都被采用。

后来,于正还成了星空卫视真人秀《爱情梦工厂》的编剧,写一集就有一千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正很快攒下数万巨款,是班里最富的学生。

而这些令人羡艳的荣耀,仅仅是编剧于正的开始。

二、

1999年,《亡命天涯》的制片主任把于正写的剧本寄给了TVB的资深监制李惠民。

李惠民看后,对于正给予了肯定:“这个人写东西还蛮聪明的。

21岁那年,被李惠民收入麾下的于正离开上海,远赴香港学编剧。

谁料,入门没多久,于正就遭到了下马威。

李惠民怒斥他:“你太懒了,别人一天都写两集,你为什么写一集就要一周?”

在内地以“快”扬名的于正震惊了,实在好奇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快。

李惠民告诉他:“多看其他导演的作品,把情节结构‘扒下来’,定好框架后,直接往里面填内容就行,速度自然提高了。”

在李惠民的提点下,于正的业务能力快速提升。

一部30集的电视剧,他1个月就能写出来。

不过此时的于正,依然过得很憋屈。

写《荆轲传奇》时,师母给于正画了一个大饼:“你好好写,圣诞节给你包大红包。”

于正信以为真,没日没夜地赶工,终于肝完了40集。

结果,圣诞节晚上,打开一看:呵,5000港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点钱对当时免费打工的于正来说,很讽刺。

起初,父母并不同意于正学什么编剧,希望他赶紧回来,干点能挣钱的活。

于正自然不应,咬牙跟着师傅走了。

做学徒是没有工资的,于正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靠家里一个月400块的接济。

可那点钱,哪里够花。

工作室在一个很远的郊区,只能打车过去,一天的来回车费就要40块。

为了省钱,于正租了一间小房子,条件很差,蟑螂、老鼠在人的身上爬。

就是在这么简陋的环境里,饥一顿饱一顿的于正笔耕不辍,靠着师傅画的大饼过活。

就连过年的时候,于正都不能停下来,带着一堆作业回家写。

天寒地冻中,他手上的冻疮溃烂,可以见到骨头。

有时候,于正忙里偷闲,对着成堆的文稿发呆。

没有工资,没有挂名。

他怎么看,都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好在,几年磨一剑,于正爆肝写的《荆轲传奇》终于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李惠民对他说:“写的不错,我之后会拍出来。”

那时的于正还不知道这部戏日后会牵扯出怎样的纠葛,他对师傅的话深信不疑,做起了一夜成名的美梦。

《荆轲传奇》后,于正小有名气,开始有人找他单独写戏了。

一部30集的戏,他能挣到4万块。

于正十分满足,一边完成师傅的任务一边接外快。

聪明的于正早就看清了现实:所谓的拜师,不过是给人当免费劳动力罢了。

羽翼渐丰后,于正果断离开李惠民工作室,单飞到北京发展。

相比李惠民的打压,在这里,于正见识到了真正的残酷。

他稳步发展的事业,被现实的当头一棒打的七零八落。

早在那一年春节,于正的父亲被诊断为食道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于正放不下父亲,想放弃工作,呆在家里陪他。

一生要强的父亲却说:“你干嘛留在家里,你应该去做自己的事业。如果你留在家里,你就是等我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父亲强撑着走到门口,给儿子比了一个加油的手势,然后把他赶回北京。

到了剧组后,于正忧心父亲的身体状况,每天都要和家人通电话。

突然某天,一通电话打过来,母亲哭着说,你快回来吧,你爸快不行了。

于正第一时间给导演请假,赶着回家。

但当时演员刚进组,投资方着急赶剧本,不想放人。

于正急哭了,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只要能回家就行。

对方却说:“你父亲死有什么了不起……我两千多号人还活着,你要一走就全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把于正锁在一间屋子里,命令他必须写出17集,否则一切免谈。

于正如坐针毡,哪有什么思绪,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看着门外守着的两个大汉,忧心如焚的于正做了他这辈子大概最男人的事。

他钻出窗外,顺着水管滑下。

成功出逃的于正火急火燎地赶回家,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父亲的去世让于正大受打击,他足足一年没有动笔。

2002年,走出阴霾的于正重整旗鼓,在上海成立了于正工作室。

此时的他离一夜成名,只有一场官司和一部戏的距离。

三、

工作室成立后,于正的学长贺子壮友情捧场,邀请他改一个剧本。

这部剧的初稿是《萌芽》杂志的副主编傅星完成的,于正改完后将剧本出书,却只署了他一个人的名字。

傅星不干了,找于正要说法。

那时的于正也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当即心虚讨饶,承诺赔钱、写检讨。

但于正只愿意赔1万块,傅星不同意。

在贺子壮的调解下,于正答应向傅星赔偿3万并写一封检讨。

这件事过后,于正没觉得丢人,反而从中得到了启发。

2004年,于正写的《荆轲传奇》播出。

对于这部改变自己命运的作品,于正万分重视,早早等在电视机前。

可瞪大眼睛也没看到“编剧于正”4个字,于正的心凉了半截。

再定睛一看,李惠民太太的名字竟然赫然列于编剧那一框,而自己的名字只出现在其它工作人员的一角。

这下子,心全凉了。

联想到自己和傅星的署名纠纷,于正灵光一闪,一纸诉状将李惠民告上法庭,索要《荆轲传奇》的署名权。

李惠民方也做出回应,表示于正的剧本太烂,根本没法用。

于正反击,“写了三年稿子,无一署名,我满腹经纶,日产万字,竟不得寸进。我不服。”

双方各执一词,真相难辨。

但没人在乎孰是孰非,师徒反目的戏码比所谓真相精彩太多。

26岁的于正一战成名,受到了李惠民老对头赖水清的赏识。

之后,于正跟着赖水清北上发展,不料剧本还没写完,合作的公司就倒闭了。

但于正不是吃亏的主,他物尽其用,打着“和李惠民、赖水清合作过”的招牌,宣传自己。

借着两位大佬的影响力,于正趁势而上,剧本接到手软。

不过,在于正闯出一片天的前夕,还有两个坎等着他。

第一个坎是《荆轲传奇》反响平平,收视率并不好。

这让将其视为得意之作的于正无法接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这么有才华,怎么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怎么不可能?

第二年,于正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干净之作《烟花三月》播出,再次扑街。

连扑两部剧后,于正开始反思。

在他看来,《荆轲传奇》中每一句话都有禅理,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但这部剧连他亲妈都不爱看,吐槽:“太深刻了,每天都要动脑子,大家喜欢看轻松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

于正顿悟:写故事不能自嗨和清高,抓住观众的喜好才是王道。

至于什么是观众喜欢的,于正想起了师傅的那句“你多多看看其他导演的作品”。

早在给李惠民打工时,于正就把“扒框架”的门路摸透了,现在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2006年,《大清后宫》热播,于正咸鱼翻身,有了第一部代表作。

但随即有观众质疑,《大清后宫》涉嫌抄袭《金枝欲孽》。

于正反驳:“如果是抄袭,那我不知道该如何做电视剧了,大千世界的故事就这么多,没有什么新意的。”

他还把这归结于人红是非多,“因为我红了呀,不然这点小刺谁会去挑。”

没过多久,抄袭风波就不了了之,靠着争议产生的流量,于正名气大增。

之后,他如法炮制,陆续推出了《我爱河东狮》、《楚留香传奇》等作品。

2007年,于正荣获“《电视剧》杂志2007年度十大编剧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就在前一年,他的同行郭小四败诉,被戴上了“抄子”的帽子。

这顶帽子同样也悬在于正的头顶,摇摇欲坠。

但毕竟师从名门,于正比郭小四聪明。

他擅长“草攒借鉴”,即博览群片,萃取出其中的爆款元素,再拼接填充,换上新皮肤。

这就达到了《大清后宫》看一部顶《金枝欲孽》、《大长今》、《冬季恋歌》三部的效果。

这种“深度借鉴”也是郭小四惯用的法子,为什么小四阴沟里翻船,而于正能立于不败之地呢?

这离不开于正从实践中总结出的“20%法则”。

即雷同度不超过20%就不算抄,比如你把20集全抄了,但只要扩充到100集,法院就不会追究。

对于这种做法,于正美名其曰:“读书人的事,能叫抄吗?那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抄子也有鄙视链。

在被琼瑶重击前,于正最瞧不起的同行,就是郭小四。

“你看郭敬明,别人告他抄袭,他输了对吧。可什么时候有人告于正抄袭了,从来没有吧,没被告,就不算抄袭,我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难怪于正这么得意,解锁了爆款剧本的秘笈后,他拍一部红一部。

但自己的东西用着才安全,“集各家之成”的作品难免有风险。

2009年,于正担任制片人,筹拍《美人心计》。

在总策划穆小勇翻开剧本前,于正试探地问了一句:“写的时候借鉴了网络小说《未央·沉浮》,你看需不需要联系作者谈版权?”

穆小勇对照了剧本和小说,当即傻眼了。

主线、剧情几乎一模一样,不买版权是等着被告吗?

于正慌了,紧急联系《未央·沉浮》的原作者先付款、后补合同,仓促解决了版权问题。

一年后,《美人心计》成为年度爆款,于正的履历又添辉煌一笔。

大概是《未央·沉浮》的版权风浪刮的太小,轻松化解后,不痛不痒的于正洋洋得意,更加大胆地“借鉴”。

殊不知,一场海啸正朝他呼呼刮来。

2014年,“宫”系列的第3部《宫锁连城》播出。

就当收视飘红时,剧中的女二戴娇倩突然“口误”,称《宫锁连城》和琼瑶的《梅花烙》剧情雷同。

一语激起千层浪,惊动了远在海峡另一端的琼瑶。

得知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剽窃,琼瑶也不是吃素的,直接致信广电总局,开撕于正。

起初的于正还很淡定,表示“这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

但随着舆论发酵,于正有点慌了,开始两边抓。

一边给琼瑶疯狂吹彩虹屁,“您是鼻祖,不少导演都借鉴、模仿过您的作品。”

一边暗戳戳卖惨,“借鉴不是问题,琼瑶告我是前辈对后辈的打压。”

最后总结:“如果非要说抄袭,你琼瑶也借鉴过《红楼梦》,大家都是抄老祖宗的东西。”

如此赖皮,直接把琼瑶气得大病一场,随即将于正告上法庭。

不久后,法院判决于正公开道歉,赔偿500万元。

再硬的嘴也扛不住法律的铁锤,于正终于示弱:“求各路大神暂且放过,待我喘口气,试着戒掉刷手机的毛病,咱们江湖再见。”

被大浪扑倒后,皮厚命硬的于正依然坚挺,日子滋润。

2018年,《延禧攻略》的爆红,让于正再次回血。

年年高产的他,早已有了自己的市场。

大众的口诛笔伐,影响不了他赚钱。

正如他所言:“我就不理你们,我气死你。现在我觉得我写的爽就可以,我收视第一就可以了。”

五、

于正有多讨人嫌?

2013年,于正在咖啡厅坐的好好的,突然就被冲上来的某个人胖揍了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人者是十八线小艺人沈泰,事后,他也没带怕的,连发3条微博怒怼于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因为私下纠葛被人报复外,明面上的于正也不体面,和不少人撕破了脸皮。

曾经被他捧红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甚至反目成仇。

2010年,《美人心计》播出后,沉寂多年的林心如翻红,于正也凭此打响了名头。

当伯乐遇到千里马,两人的关系一度非常好。

于正盛赞林心如,表示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演员。

甚至还为了林心如,开撕周杰。

但没过多久,同一张嘴里,昔日“最完美的演员”又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

《美人心计》爆火后,林心如看到了商机,转头拍了《倾世皇妃》。

于正不爽了,跳出来讽刺:“别老嚼我的美人,都被你嚼迟暮了。”

之后更是多次公开内涵林心如:“我非常非常讨厌台湾的那个过气女星,我用尽心思把她做红了。她却把我所有的班底挖走,拍了另一个作品。”

和林心如闹掰后,于正转换目标,捧起了在《美人心计》里演丫鬟的杨幂。

《宫》播出后,大火的杨幂,却跟着于正最瞧不起的小四拍了《小时代》。

于正又有小脾气了,在节目里吐槽以后不会再用杨幂,因为她又老又贵。

之后,他开始捧袁姗姗。

在他口中,袁姗姗赢过杨幂,只能演主角,不然都是掉价。

杨幂拍的《小时代》,票房高,但口碑差。

这时,又不知从哪里传出了袁姗姗要演《小时代3》的消息。

于正张口就得罪人:“请恶意炒作者停止散布谣言,袁姗姗不是啥烂片都上的。”

后来,袁姗姗解约了,他立马改口,“有些人就是目光短浅。”

于正除了自己碰瓷外,还喜欢带着自家艺人一起败坏路人缘。

吴谨言凭借《延禧攻略》出圈后,于正称她是:未来的时代巨星。

后来吴谨言因为哭戏被吐槽,于正又拿影后张曼玉的哭戏硬洗。

作为一个名人,于正非常“接地气”,活跃的像个假号。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于正。

天临元年,知网事件爆发后,于正看热闹不嫌事大,怒赞翟博士,论文写得特别好。

屈楚萧出事后,他又马上发了一篇新闻读后感。

除了紧跟时事外,于正也擅长炒冷饭。

去年,于正写了一个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时装剧《缘》,疑似暗指已成家的陈晓和赵丽颖。

被网友怒骂后,于正秒删了微博。

不久,赵丽颖转发了一首歌:我是来揍你的。

爱撕又爱蹭,也难怪那么多人怒骂他“死丫头”。

于正刚刚崭露头角的那几年,天涯论坛搞了一个“金乌鸦奖”,评选“年度最恶心艺人”。

于正高居榜首,斩获“乌鸦王”的荣誉。

编剧圈评价他:“他很热门,但我们从不提及他。”

同行汪海林还曾毫不客气地给他提了7条建议。

这些骂名,于正在乎吗?

不在乎。

在他看来:“我那么努力,然后我又那么好,肯定会让很多人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呀,于正不再是多年前那个被锁在房子里的小人物,命运的锁,早已被他拿在了自己的手里。

他用此破解了名利密码,开始高歌猛进的逆袭人生。

可屌丝的逆袭,也要看体面。

纷扰的舆论中,于正的康庄大道,不可避免地被他越走越窄。

不知午夜梦回时,想起曾经那个用笔拯救信仰的热血少年,如今娱乐至死的于正,会不会后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