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创新书法发展的轨迹越来越明显,就是如西洋美术一样,走一条从古典写实主义向抽象主义发展的道路。具体到书法上就是抛弃汉字,成为抽象的线条艺术。这种颠覆传统的行为,遭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抵制。为了能够达到目的,创新书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清华、北大特聘教授张旭光就认为书法的识读限制了审美,最终书法还是要抛弃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旭光教授

张教授在“2021万殊一象狂草四人展”中,回答了有关丑书的问题,为书法越来越向脱离汉字的方向发展进行了辩解,他认为书法的识读性限制到了书法审美。这不仅与普通人对书法的认知完全相反,就是与历代书家的书法实践以及书论也大相径庭,反而是与西洋美术的实践和理论极为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旭光作品

在谈到人们不理解乱书时,张教授说:“识读制约,阅读要求整齐,要工整,要漂亮干净等等,这是阅读的一种需求。好了,你写歪了这个字,你写虚了一个字,还有好几个连着写了,这都不利于阅读。但是艺术恰恰是反过来了,你写歪为了取势,以斜取正,相互顾盼;写虚为的是虚实相映,气韵生动;你连写时正好是即兴表达,流美和洒脱,这就是艺术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旭光作品

这个说法明显违背几千年的书法实践史,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论写篆、隶、楷、行、草任何一种字体,都是在能够识读的前提下,随着境界的提高,审美性越来越高。即使是被推为书圣的王羲之,他的所有字体也都依然保持着识读性。可见书法的识读性不仅不是制约,相反它与书法高级阶段的审美是相辅相成的,离开识读性,书法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即使是字形简化、连绵不断的草书,也必须成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旭光作品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就强调:“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就是在当代创新书家嘴里“艺术性更高”的草书,也一样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不能不成字。这些西洋美术化的创新书家,却将汉字看作是审美的桎梏,荒唐之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器人书法

在汉字识读性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这个传统从古代一直保持到90年代,随着沈鹏提出创新理论,书法一步步向西洋美术靠拢,逐渐动摇了识读性这个根基。如今很多所谓的书法大家,以写得让人无法辨认为荣。实际上他们的字已经沦为西方美术中的抽象画了,这些所谓的书法家本质上是画家,退出中书协加入美协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滥竽充数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精神上的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脑抽象画

接着张旭光教授又说:“所以在人们阅读的要求下,对于审美的表达有排斥,这是一个文化习惯的问题。因此能够在阅读中审美,被那灵动变化感动的人是少数,不被感动反而不适的是多数。我觉得这是社会现实。这个现实肯定会随着实用越来越被AI所替代,而对于艺术的追求会越来越强。”这是西方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维,提高审美性不一定要抛弃识别性。AI也就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传统书法,因为传统书法按照清代书论家刘熙载的说法就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机器怎么可能取代人的修养,这种修养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字的气韵,机器永远不可能写出气韵。人工智能取代的恰恰是西洋美术化的书法,因为所有的形式变化人工智能都能模仿,哪怕是你胡涂乱画,电脑随机产生的抽象画就能以假乱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熙载语

总之,书法产生的基础就是汉字,如果失去了识读性,也就不存在书法了。想人为制造识读和审美的鸿沟,或者以人工智能发展相要挟,都无法让书法同汉字分离。一旦分离那就不是书法而是抽象画,与其天天想着抛弃汉字,这些创新书法家不如退出书协、加入美协,安心地搞抽象画。

您认为抛弃汉字还有书法吗?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阐明丑书根源,抨击书画乱象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