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茨淮新河工地上,民工们挖河过程中难免出现受伤、生病的情况,工程指挥部在工地边搭建起了“战地医院”,派出经验丰富的外科、内科医生为民工治疗。蒙城县医生褚岐华当时作为战地医院的外科医生,在工地驻守了六年,负责全县民工的外伤救护。六年间,他施行各种手术上百例,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

86 岁高龄的褚岐华(右)依然精神矍铄

“战地医院”的外科医生

褚岐华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谈起40多年前在茨淮新河工地的往事,他依旧印象深刻。

1974年,茨淮新河大兴段开工建设,蒙城县准备派一名外科医生到凤台县大兴工地的“战地医院”工作。当时39岁的褚岐华是双涧医院唯一的一名外科医生,有着十余年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当时组织上找到了我,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同意了,我是党员,组织上选择我,说明信任我,我一定得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褚岐华依然语气坚定。

褚岐华的弟弟、妹妹当时都在外地工作,他到工地之后,家中的父母以及几个孩子都要由妻子一个人照顾,但是妻子没有任何怨言,非常支持他的决定。

就这样,褚岐华跟随民工们一起上了工地,与他们一样农忙时返乡,农闲时出发,在茨淮新河的工地上陆续工作了六年。

为民工手术上百例

褚岐华回忆说,“战地医院”是临时搭建的几个庵棚组成的小四合院,给病人包扎、化验、手术等都在庵棚里,医护人员平时也住在里面,民工在“战地医院”看病全部免费。

民工挖河时劳动强度比较大,经常会有人受外伤,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骨折。“有被拉土的车碰伤脚的,有摔着胳膊的,手指骨折的。”褚岐华说,还有因外伤造成肠穿孔的。

有一次,工地上火速抬来一名民工,这名民工因肠穿孔导致休克。当时一辆拉土的车子从坡上滑下来,这名工人正在坡下干活,车把直接扎到了他的肚子,导致肠穿孔。褚岐华在为其做完检查后跟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说,凭工地上的医疗设备和病人现状是不可以手术的,但病人如现在转至县医院,路上会有生命危险,“我们不能怕担风险,马上手术,出了问题,我自己承担”。

褚岐华立即为这名民工进行了手术,手术最后很成功,褚岐华用精湛的医术救下了这名民工。

有时不仅需要做因外伤引起的手术,一些疝气手术、胃穿孔手术等,褚岐华也要做。“在茨淮新河工地上的那几年,我做的大小各种手术加一起有上百例。”褚岐华说。

“虽然辛苦,但很骄傲”

褚岐华在茨淮新河工地做的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他说是因为民工身体素质好,可民工们都称赞说,是因为褚医生的医术好。住在工地周边的村民得知褚岐华医术精湛,也纷纷来找他看病,他都会热情接待。

“每天都很忙碌,一点也不能闲着。大家都等着看病,不能让大家白跑呀!”褚岐华说。

他当时还带了几名学员,在“战地医院”那段时间,这些学员也成长了很多,“从工地回去后,他们都能自己独当一面了,之后手术都做得很好,都成了很棒的医生。”

茨淮新河大兴段完工后,1977年,褚岐华又随着“战地医院”和全县的民工们去了谭铺工地。1980年冬,安徽省农委决定,茨淮新河土方工程不再动员民工,改为机械施工,褚岐华便与民工们一起回到了蒙城。1983年,在辗转多个医院工作后,褚岐华最终来到县医院做外科医生,直至退休。

“我虽然86岁了,但现在如果让我去做手术,我觉得我还可以做。”褚岐华笑着说。

褚岐华有八个子女,其中二儿子继承了褚岐华的事业,也成了县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褚岐华过去经常会给他们讲起自己在茨淮新河工地上的经历,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敬业精神,都要尽心尽力守好岗位。“那时虽然辛苦,但能参与到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感觉很骄傲。”褚岐华说。

记者 曾莹莹 见习记者 丁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