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渊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峡县处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融合了南北多元素文化基因,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北部山区至今一直传承的靠山红剧种,虽受种种条件制约时兴时衰,但由于政府扶持和演职人员的传承,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和喜爱。2021年,靠山红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靠山红唱红山乡

靠山红起源于清朝末年,名称诸多,因唱红伏牛山叫“靠山红”,因对着山大声吼唱叫“靠山吼”,在演出时以两个木棒(地方叫梆子)互相打击为演唱节拍,观众也称其为“山梆”“靠山梆”“梆子戏”,还因乐队、演员以鼓簧变换控制节奏叫“靠山簧”。几经商议,最后定名“靠山红”。

靠山红诞生在西峡县米坪镇所处的伏牛山深山区。由于当时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戏班子长期肩挑背扛,步行深山深入农庄,借助山地田坎,依山傍水设台演出。当年没有演出的音响设备,全凭演员唱腔、乐器原音传播,音量较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为了增加演出的气氛与效果,演员借助山间回音的自然特点,坐山或面山演出,以山间回音增强演出效果。

靠山红虽然属于中原梆子系列,但比其他梆子戏更原始、更古老、更稀有、更独特。靠山红是根据山区人民的特点、观众的喜好,集体创作发展起来的,它与当地人的文化素养、生活习俗、民众特性、传统教育都有紧密的关系。它以高亢的唱腔、激昂的音乐、正统的故事内容、紧凑的演出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

在演出节目内容上,靠山红主要以历史宫廷故事为主线,以铲奸除暴、颂忠倡德为主题进行艺术加工,十分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很受当地仁人志士的支持,因此该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有一定地方特色与演出风格的剧种

19世纪中期是靠山红的鼎盛时期,它走出深山,演到了洛阳、南阳,走进了繁华的城市之中,并能与其他剧种对台演出,获得了观众好评。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京二黄三越调,梆子戏听着最热闹”,由此可见该剧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经风历雨更辉煌

靠山红的传承与发展同其他古老的民间技艺相同,上百年来,主要是以老带新口传身教,凭感受、靠意识,边教边带,边学边练,老退新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据老艺人讲,该剧原有调门72个,由于唱腔高,音调硬(可能与方言有关),部分演员不愿去学习高难度的调门,又无专业人员整理改进、登记、研究、保存、传承,加之该剧属农村民间团体自发组织演出,受季节、年景、社会影响较大,导致其兴衰无常,可以说该剧是在几百年的风雨起落中生存下来的。

靠山红是一种特色较强的地方戏剧。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靠山红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需要,创作出一些有时代意义的节目,以此来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社会发展,活跃山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它对研究农村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民众知识进步、民间艺术演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米坪镇米坪村、大庄村和关山村先后筹资办起了靠山红半职业剧团,挖掘老艺人,吸收青少年学员,购置乐器、戏装和道具,整理排练古装历史剧,开展戏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县城等活动,使这一稀有剧种得以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

编辑:齐 杰

初审:李 萍

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