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知否》,中有《清平乐》,今有《大宋宫词》,好戏连珠,三个三个编剧不约而同将故事背景放置在宋仁宗一朝,宋仁宗时代的魅力可见一斑。
剧
宋仁宗一朝,文化昌明,科技鼎盛,改革弊政,名相辈出,财政冗余,百姓靖安,少有狼烟,……加之这位皇帝的身世经过富有传奇色彩的“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不断演绎、不断传播——必为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级”(皇帝)“八卦”佳品;而且,我们所熟知的诸如包青天、晏殊、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巨匠名臣都在本朝,你说软硬件配置是不是都系“顶级配置”?还有,上文中已经分析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仁宗朝就出了“仨”,高科技生产力也很惊人!……
林林总总,这么多豪华猛料再经过编剧们精心“烹制”,绝对“够味”,绝对对上口味,还有些许刺激,满足各种好奇心!
看客
《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仁就是儒家观念中对于皇帝的最高要求,故而历史上庙号为“仁”的帝王并不多。将中国古代所有皇帝进行综合评比大排行,宋仁宗绝对是个“三好学生”,排名前五不知道有没有可能,但打包票前十绝对没问题。
宋仁宗以后的700年,中夏大地横空出世了个号称“文治武功十全皇帝”的乾隆,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古只有三个皇帝或许超过自己或者平起平坐。第一位,他自己的爷爷康熙大帝,第二位,第三位就是本文要说到的宋仁宗了。仅仅三位入法眼,可见宋仁宗绝非庸脂俗粉。
唐太宗
我们从古纸堆里搜寻出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小片段,然后将其组合串联起来,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剪影”我们或许可以推导出仁宗的大臣们为何奉上“仁”这个庙号的理据为何。
一个“仁”字,诚不欺我,宋仁宗当得起。
百姓为刍狗
翻开《宋史》你会发现细密到几乎每隔几行,就有仁宗善言善行的记录。比如,因为灾害下令减免赋税,或下诏赈济灾民,或因为地方的灾害、战争的失利而下“罪己诏”、“责己诏”,反躬自省自己的德行缺失。当地方出现水旱天灾等情况,仁宗皇帝会在宫中进行斋戒,诚心祈祷上苍;或是赤脚在庭院里面自我罚站,以示向上苍谢罪。并且会停止宫廷官府的宴饮歌舞的娱乐活动。
这些善举的密度之高,在中国历代皇帝中,都是不多见的。今日是今日毕,仁宗每一日都会将所有奏章亲自阅览一遍,对于管理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工作量其实非常之大,需要皇帝对于本职“工作”充满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力。其实,不断有大臣劝他:“如果是些小事,陛下也要亲自阅览,实在太耗费精力了。”仁宗说:“朕承先帝之托,况以万机之重,岂敢泰然自若?”皇帝勤勉,皇帝不糊涂,这些才是造就“仁宗盛治”的基础啊!对于专制王朝而言碰上好皇帝还有孬皇帝完全看运气的垂青与否。
也会
仁宗勤勉的例子还有全国判处死刑的案子,最终都要经过仁宗亲自复核才能最终定案。每年经他复核后被撤销死刑的案件达到上千件之多,由此可见其工作用心之缜密程度。上千件修改判决意见,也就是说所有复核的案件必然大于这个数,工作强度也不可小觑。
细思
慎刑慎杀攸关人之生死存亡,符合儒家“仁”的要求,所以,他经常和臣下讲:“你们知道,我平时生气骂人时,从来都没有骂过‘你去死吧’这般狠毒的话,更不敢在断狱中滥用死刑了。”
即使其他国家的国民,仁宗也能一视同仁,仁厚待之。
有一年,邻国辽国发生旱灾,两国边境附近的大量饥民涌入到大宋国境之内,仁宗下令这些地方的官员对辽国饥民一视同仁给予救济。
有一段时间,附属国朝鲜进贡的物品一次比一次少,就有大臣建议出兵惩戒,宋仁宗不同意,认为错在国君,如果现在出兵只会殃及两国的黎民百姓,而且未必能够起到惩戒朝鲜国君的目的。
南宋高宗赵构这样评价他这位先祖(仁宗):“先帝兼爱南北,不轻启战端”。
与臣共治天下
君
仁宗对读书人尤其宽容,所以当时名臣名相层出不穷,赫赫名如包拯、范仲淹、三苏、司马光、王安石等。
有宋一朝,非常强调皇帝与文臣共治天下,乃儒生学子的黄金时代。皇帝和大臣可以坐着讨论问题,不似后面的明、清,大臣只能跪着奏报。大明甚至还有野蛮的、颇具杀伤力的廷杖制度——皇帝不高兴,就脱了大臣裤子打屁股,君王专制已极,与宋代君臣共治天下形成鲜明对比。
举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君臣共治。
一个是苏轼的兄弟苏辙。苏辙当年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来京城赶考的路上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皇帝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欲加之罪。仁宗却说:“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还有一个例子。当时,一个读书人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其中有:“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两句,意思是只要守住剑门关,用火烧掉入川必经栈道,西川就能割据一方。这无疑是一首“反诗”,为求自保先自首,成都知府立马把此人捆绑至。宋仁宗了解后却微微一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
京
都是好品质
自律
自古
一天上朝时,仁宗对大臣们说:“这几天晚上,看奏章总是看到很晚,饿到睡不着觉。昨天晚上突然特别想吃烧羊肉啊!” 大臣就说:“陛下为何不安排内官通知御膳房马上做呢?”
宋仁宗说:“朕一旦张口,御膳房就会夜夜宰杀,形成定例,一年下来,就要宰杀数百头,年复一年,宰杀之数更甚。仅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谁能想到九五至尊的皇帝还能在乎这么小的事情可能造成的影响,凡事跳出自身,换位思考,起码算高情商的展现。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成功。以时间合理分配、誓达目的不放弃为自我驱动力的自律与自制,毫无疑问正是隐藏在成功者身上的共同特征。
具兼听之明,方兼听则明
生活在仁宗朝的官员们毫无疑问在专制王朝家天下古代中是最为幸福的。正是仁宗具备兼听之明,又宽以待人的胸怀雅量,朝臣上书言事,往往畅所欲言,仁宗也不介意。
由于枕边风,仁宗曾考虑封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担任三司使一职,时任御史的包拯却死活不同意。他认为,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工作,对于专业能力、道德品质要求非常高,张尧佐不堪此重任。
几番下来,仁宗也只好让步说:“那不行就封他个粗官,当节度使吧”。包拯倒是同意封张尧佐这么一个虚职,仍然对仁宗“粗官”的说法不依不饶,说当年太祖太宗不都当过节度使,怎么能说是粗官?争论中,包拯情绪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了,仁宗也不生气……
回到宫中,张贵妃见事没办成,对着仁宗闹情绪,仁宗无奈地对她说:“你只知道给你叔叔要这个使、那个使的,外面还有个御史(包拯),你知道不知道?你要是能说服包拯,我就立马照办,如何?”
仁者无敌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辽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听到其驾崩的消息,当着宋朝来使面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辽国皇帝道宗将宋仁宗送给他的御衣冠袍等“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
的
“仁”像光一样照亮四野,驱逐黑暗和敌意,有温度的力量,吸引感化其光芒所及的一切事物。敌人尚且如此,仁者无敌,实至名归,亦复多言?
仁宗一朝,可谓四海晏平,社会靖安,人口、税负增长都很快,四大发明出了三个,尤其是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文化普及,推动文化昌明,一大批文化名人登上历史舞台,璀璨照耀中华文明史。政清民和,仁宗和他的大臣们一起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中的高光时刻。
这也是上面三个编剧偏爱仁宗时代的原因吧?这就是为什么票选穿越目的朝代选宋仁宗的原因吧?也是令乾隆叹服的三位帝王中的一位。
评论 点赞 关注
点击下方广告 打赏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删除请联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