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钊

近年来,山西银保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常会关于支持纾困个体经营要求,引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打造四项“提升”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提升服务个体经济内在动力

山西银保监局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与财政、税务等单位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货币政策、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多方联动,积极对接省级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太原市综合金融服务大厅功能,精准获取客户融资需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关于金融支持个体经济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联合出台《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山西省“信易贷”工作推进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加大信贷投放和资金纾困力度,拓展主体覆盖面,为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活力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

提升个体经济主体覆盖面

面对各类个体经济群体,山西辖内银行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深耕线下业务,积极发展“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小额信贷模式,让各类个体经济主体可以“聪明”的借钱,借“聪明”的钱。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坚持“支农”定位,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山西省联社整合研发“富农”“兴业”“惠民”等6大系列,36款贴合市场的信贷产品,涵盖小微企业主、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客户对象。在支持个人创业方面,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最高额度10万元,期限不超过1年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并可享受财政贴息。

 提升个体经济主体便利度

山西省银行业通过搭建高效授信体系,简化办理流程,减少申请材料,逐步改进完善针对个体经济主体的风险管控技术,同时主动扩展服务方式,因地制宜选择服务覆盖方式,涵盖物理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流动服务车、便民服务点和金融综合服务站等多种服务载体,全省11个地市1189个乡镇和20542个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逐步拓宽担保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提供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主动开发知识产权质押、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活体畜禽、养殖圈舍抵押融资产品。在丰富获客留客手段方面,通过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获取登记名单,精准对接从未在银行授信的客户,采取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多种方式支持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和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市场主体。

  提升个体经济主体获得感

对于百姓而言,收费贵不贵,服务贴心不贴心,是广大金融消费者最关切的话题。山西省银行业认真执行服务价格管理和规范信贷融资收费相关规定,降低账户服务收费,切实做到应降尽降,同时优化调节资源配置,不断加大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完善利润损失补偿机制,确保让利于个体经济主体。在提升保障能力方面,辖内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针对个体经济的普惠型保险产品,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融资增信业务,开发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主体需要、保障水平更高的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

经调查显示,山西银保监局引领全省银行业支持个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增量、扩面、降本”的积极成效。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各类个体经济主体发放贷款共计1782.60亿元,较年初增加248.02亿元、增长16.16%,高于各项贷款增幅6.04个百分点;服务客户数85.8万户,较年初增加6.3万户;户均贷款额20.78万元;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33个百分点。

(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