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期间,日本航母存在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航母数量并不少,但一半都没有同型舰!以中途岛海战为例,四艘主力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全是“孤寡”舰(或叫“独生”舰),每一艘的设计都充满了个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孤寡”的大中型航母在战争中基本都是短命的,反而是少数几艘有同型舰的日本大中型航母,例如翔鹤、瑞鹤、隼鹰和飞鹰,倒是都活得更长!这里似乎蕴藏了一些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达“轻视量产型”的套路?

一般来说,军舰都会批量生产多艘同一型号以降低成本,同时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美国和英国航母都是如此。但是,多数日本航母似乎与“量产”完全不沾边。

从历史现象看,日本航母似乎非常“敌视”量产化,几乎就是科幻动漫“高达”的套路。试验样品一定比量产货强?这只是日本动漫的扯淡思路,事实永远都是量产的更好:技术更成熟可靠,拥有更多更完善的升级改进,还可以降低成本。高达动漫那种宣传“量产就是对试验品低劣化”、“不能量产的才更高级”说法,更像是对日本过去荒唐历史的无力辩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航母到底有多么“孤寡”和“独生”呢?我们可以列举一下。从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就开始了这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设计:“凤翔”级轻型航母,一艘;“赤城”级大型航母,一艘;“加贺”级大型航母,一艘;“龙骧”级轻型航母,一艘;“苍龙”级中型航母,一艘;“飞龙”级中型航母,一艘……

直到1941年,日本海军收到了两艘一模一样的同型号航母:“翔鹤”号和“瑞鹤”号。但是随后,日本仍建造了独一型号的“龙凤”号轻型航母、“大凤”号大型航母、“海鹰”号护航航母、“神鹰”号护航航母、“信浓”号大型航母和“伊吹”号轻型航母。累计在一起,日本共有12艘“孤寡”航母没有同型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历史实际来看,12艘日本“孤寡”航母每一艘似乎都有着充分的“孤寡”理由。比如“凤翔”号是第一艘试验航母;“赤城”号的姊妹舰“天城”号被地震损坏,所以只能让不同型的“加贺”号替代;“飞龙”号则是故意弄成左侧舰岛设计(内部细节也增加了不少),以和“苍龙”号的右侧舰岛凑成一对;还有没钱造后续舰的“大凤”号,以及底盘只够改装一艘的“信浓”号和“伊吹”号等等。

然而事实上,这些恰恰都体现了日本造舰的重要指导思路,那就是投机性。从赤城号、加贺号到苍龙号、飞龙号,日本海军要么设法钻《裁军条约》的空子,不断在吨位上增增减减,要么就是在不断在设计方案上试错,几乎每一艘日本航母都成了试验品。

即使出现了“翔鹤”级这样成熟可靠的航母设计,日本海军仍然三心二意,不肯满足,仅仅建造两艘“翔鹤”级,就推出了“大凤”级这样的“生存力强的航母”。实战却证明,“大凤”级的生存力远不如“翔鹤”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孤寡”航母普遍短命,“不孤寡”的普遍活得长

12艘“孤寡”航母只占了日本全部20多艘航母的一半,但其中多数都是大中型航母。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实际参战的日本大中型航母里,只有“翔鹤”、“瑞鹤”、“隼鹰”和“飞鹰”四舰算是有同型舰。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战争期间最有生命力的日本航母也正好是这四艘。

在偷袭珍珠港的六艘航母中,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舰在战争中只存活了6个月,而翔鹤和瑞鹤两艘姊妹舰却分别坚持了两年零六个月和两年零十个月。尤其是“翔鹤”号,在珊瑚海和圣克鲁斯先后两次遭到重创,却都挺了过来,生命力之顽强与美国“企业”号航母有的一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更新更大的“大凤”号装甲航空母舰,却在服役仅三个月后就被美军潜艇击沉,而且仅仅被击中一发鱼雷而已。巨型航母“信浓”号也是如此,仅仅四发鱼雷就匆匆结束了为期17个小时的服役期。

有同型舰的、“不独生”的航母,生存力强并不是什么运气,而是有道理可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翔鹤”级为例:第一,这款航空母舰不是“赤城”级和“加贺”级那样的改装货,原始设计更符合航母的需要;第二,“翔鹤”级不再受到军备条约的制约,不像“苍龙”级和“飞龙”级那样严重被吨位限制,在舰体结构、武器和载机量方面更能放开手脚;第三,“翔鹤”级吸收了从“赤城”到“飞龙”的一系列试错经验,属于真正成熟的航空母舰。

然而,日本在1937年“丸三计划”启动建造两艘“翔鹤”级后,却又在1939年的“丸四计划”里开始了新的试错,在1941年7月开工建造所谓“重装甲航母”,也就是“大凤”号。原本已经成熟、值得量产的日本航母设计,思路被重新打乱。试错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凤”级造价高、载机少,而且所谓的“高生存力”在实战中只值一枚鱼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日本当时的正确做法,是在1941年继续量产“翔鹤”级作为主力航母。而日本改弦易张,在1941年将主力航母发展方向改成“重装甲”,只是白白浪费了两年时间。

最后到了1941年下半年,日本面临战争的迫切需要,只能在“丸五”计划里推出应急量产型航母“云龙”级,实际是“飞龙”级的完善版,各方面都不如“翔鹤”级。到了1942年中途岛惨败后,日本海军紧急推出“丸五改”计划,更是将“云龙”级建造数量增加13艘。“云龙”级虽然终于实现了航母的量产,但到了1944年底才陆续完工(最后仅完工三艘),量产型的优势荡然无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量产型航母的生存力也很好

另一方面,我们再看美国航母。美国航母同样也存在“独生”型和量产型的区别,只是孤寡情况不像日本那么严重,只有“突击者”号和“黄蜂”号没有真正的同型舰。

“突击者”号航母一直部署在大西洋,没有经历过激烈海战。而“黄蜂”却遭受了“孤寡”航母短命的诅咒。在刚刚部署到太平洋后不久,“黄蜂”号航母未能参加一次航母对决,就被日本潜艇击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蜂”号的缺点也是“独生”型航母的普遍现象,那就是为了凑足军备条约的吨位,用有限吨位单独建造一艘航母,导致“黄蜂”级的舰体结构、防护能力、动力装置和燃油储备都被削弱,沦为了“约克城”级的缩水版。

相比之下,美军“约克城”级就体现了量产型航母的优势,设计上不投机取巧,充分吸取前人经验。从1934年到1939年,三艘航母都没有改动基本设计,但都在实际使用中修改了一些不适合的细节,例如从机库弹射飞机的功能等。后来,美国战时大量生产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也是“约克城”级的进一步改进型,而不是另起炉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量产型的“约克城”级和“埃塞克斯”级,在海战中都显示出较强的生存能力。前者虽然沉没了两艘,但“约克城”号在珊瑚海和中途岛先后经受住了三轮重大打击,最后才在重伤状态下被日本潜艇击沉。而“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海战中经受住了几十枚炸弹和鱼雷的攻击,甚至在美军驱逐舰九发鱼雷的处分下仍然不肯沉没,最终还是被日军驱逐舰用四发鱼雷击沉。

至于“埃塞克斯”号,战时建造了17艘之多,虽然有多艘曾遭日机重创,甚至被“神风”特攻击中,但没有一艘沉没。特别是“富兰克林”号航母,在日机空袭中曾经被炸得面目全非,死亡多达700余人,全舰一度失去控制,但仍然挺了过来。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技术成熟的量产型航母比“独生”型、试验型航母都更有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日本建造了这么多“独生”型航母,恰恰是国力不足的表现。国力不足,却又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必然造成严重的投机心理,过分追求单舰的战斗力,在军舰设计方面就表现出“没完没了地试错”,始终不能踏实地搞量产。最终,只能杜撰出“不能量产的才更高级”这种自欺欺人的价值观。

这种奇葩的价值观,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当代日本。像“高达”这种科幻作品,就是认为试验型的高达总是比量产型的吉姆强,还总是虚构出一台“孤寡”武器战胜几十台、几百台量产武器的场景(真实世界可能是一台都打不过),就是这种古怪思维的产物。(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