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集采已开展6轮,最新数据显示,中选药品采购量上涨265%,进而带动未中选药品降价,部分品种降幅达到34%。12月15日召开的集采未中选原研药使用情况变化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些统计数据。

现行的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始于2018年,最初在11座城市试点,次年扩围至全国。以药价大降而备受关注的药品集采,也被形容为“国家团购”,即以量换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选仿制药品采购量呈现大量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中选仿制药的价格也跟随下降。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昌松进一步解释,药品集采打通了传统招标采购使用支付回款等环节的堵点,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类似的拍卖的价格发现机制促使企业接近成本报价。此外,导致原研药价格高昂的原因还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而随着原研药专利到期,仿制药的入场则应大幅降低药品价格。几轮国家药品集采中,仿制药都是参与的主力。

今次发布的数据证明了药品集采时的诸多猜想及其底层逻辑成立。“从统计结果来看,未中选原研药和仿制(采购量)都呈现下降趋势,中选药品呈现大量提升,带动整体采购量增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技术标准部主管柳雯馨说。

据介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选取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等9种药品,根据对全国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对比集采结果实施前后一年价格和采购量情况。

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中选药品集采前后年采购数量增长265.19%,未中选原研药降低46.03%,未中选仿制药降低80.79%。其中的代表性药品是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其未中选药品采购量降低94.9%,中选药品增长203.7%。

随着中选药品价格大降,未中选仿制药的价格也跟随下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统计的9种药品中,其未中选仿制药平均降幅达到17.4%,降幅最高的超过30%。

“可以看出,质优价宜的中选仿制药对未中选仿制药的替代效应非常明显。”柳雯馨说。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强调,这并非单纯的仿制药替代,而是通过集采大幅改变医疗机构用药结构,让临床价值偏低的药物淡出医院,集采药品没有“万能药”,都是临床必需的药品。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