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子芊上上

俗话说: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正如一面镜子,一个人的外在,是内在的反映。

由内而外观人,由外而内养人。

人生养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下士养身

常言道:“人无长寿之意识,必无健康之身体。”

平时不养生,老来养医生。人生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看似逍遥。但哪一样过度,都会不得安宁,哪一样不足,都会浑身没劲。

叔本华曾说:“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

时代的快节奏下,大多数人身心疲惫不堪,压力不堪重负。数据显示,我国有6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越来越多的人健康意识也开始觉醒,每天都在研究吃什么补什么,什么食物相生相克,什么食物细火慢炖。

这种调整身体方式的养生,中医叫“下士养身”,认为是最下士的养生方法。

养生只养身,只是浮于其表。

善养生者,既要顺应四时,以适寒温,更需要怡静之身,拙朴之心。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昼动夜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中士养气

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养生贵在养气。

《理虚元鉴·心肾论》讲: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古人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中士养生是养气,气通,血脉就通,人就不生病。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

《西游记》里有句话言: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口开,好讲大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养气的人,一般不轻言。

养气的人,一般也不轻易动怒。

怒气最伤身,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

养气的人,动养阳,静养阴。太极,瑜伽,静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有意识的练气和养气,让自己的一口气更长,人就会更加健康。

《黄帝内经》有言: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上士养心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修圣人之道,贵先立乎其本!本立而道生。

本,就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宇宙天地万物之主宰。

养心,是养生的上乘宗法。

现代的人,身体毛病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内在精神和心灵。

身体不好的人,归根揭底是不会用心,是心不安。

黄帝内经》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时常拥有一颗淡泊恬静的胸怀,不让外界的负能量侵扰身心,胜过各种灵丹妙药。

身要动养,心要静养。

养心,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宁静之心,时刻保持心情愉快。

古人讲究,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现代的人,谁还能有闲工夫静下心来,安抚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呢?

在古人看来,雅致养心的东西,今人看这些都是虚无的。人们更喜欢实在的东西,抓权,抓名,抓利,抓钱。

殊不知,养心莫过于寡欲。

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静怡中和。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极而转衰。

人这一辈子,追名逐利,身累心累,最后都是撒手而归,啥都留不住。

《卧虎藏龙》里有一句话:

“当你握紧拳头,手中什么也没有,你松开十指,却能拥有整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黄帝内经》中讲“养生”三境界:

一层养身,属于形体保养;

二层养气,属于形神共养;

三层养心,属于天人合一的大道归一。

现代社会,虚浮无根。生而为人,修身修心修命。养生的最好方式,就是红尘炼心。

身养元气固本强源,心养元气怡然自安,上下归一,内外归一,大道归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